说到底,我们领洗,跟基督走,是要有点牺牲精神的,因为我们不能混同于外教人,与世俗同流合污,成了耶稣所批评的世俗之子。
因此,在天主圣意推动的「仁慈时刻」,他创立了两个效法纳匝肋圣家精神的爱德修会。
让人们精神充沛、让人们昂首阔步,不要只为物质的满足而疲惫,也当以精神生活为终向。把忍辱、受苦不再被视为结束生命的召唤,而是被视为拥抱幸福的条件。
这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有些阿Q精神,但用美国基督徒哲学家BeatriceBruteau的话说,这是一个基督徒赖以为生、引以为豪的绝对乐观主义(RadicalOptimism)精神!
来到大陆的第一天,看到首都的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沿途不少巨型广告标示「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北京精神,但没想到随意问当地市民甚么是北京精神时,他们却答不出来。
这也是基督徒的精神。在山中圣训中,耶稣很清楚地讲出法律的心态和止于至善的心态的分别。
博爱精神所包含的宽恕、恻隐、怜悯皆属福音喜讯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基督圣训的核心,所以耶稣在他的讲道中曾多次反复强调宽恕怜悯,更让我们永远以宽恕精神对待邻人、近人和所有亏欠、得罪、伤害自己的人。
四旬期常常意味着在精神层面的对抗和斗争,因为魔鬼自然而然地要反对我们的圣化,企图使我们远离天主。
获得圣经的知识辅导,学习和借鉴外地福传的好作法好经验,感受荣主益人活动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使自己信,望,爱三德灵性素养得以提升,善度基督徙的信仰生活,“信德”已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些教友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
打开天主教会在中国福传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看出,从利玛窦神父走进中国大门,到民国初期的雷鸣远神父等,这些传教士为了福音的传播,远渡重洋、跋山涉水,远离故土家园来到华夏,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奉献给了中华民族,他们这种博爱精神正是在回应主的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