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切利则说:“希望确实能在所有人心中传播伟大的人性和友爱观念。”(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黄修女先后在多个堂区服务过,经验丰富,热情活泼。她经过观察发现,教友们很有心火,但找不到亲近天主的方法。
不久,我便被团体中的热情与活力深深吸引,从中收获了天主的恩宠与圣善的友谊。福传学习班即将结束时,神父安排大家做一次街头福传的实习,将自己所学的分施出去。
还有的国家的大学生和热心人士办爱心酬金活动,每个人拿着募捐的小箱在人多的码头或集市搞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他们的国家已不希奇,奉献者在积极的热心人士的提倡下,很是配合,他们双方都在为了一个爱的付出而成为共融,每人会自觉的把一份热情一份真爱投到能发放给四面八方所需要的人群中
1983年,六年之后我最后一次踏进那座教堂,我认识了我的妻子,在爱的经验中我热情地拥抱——也被舒适宁静的天主教会热情地拥抱。
一、任职堂区的萧条1991年,孟神父被调往内蒙古凉城县堂区任职,那里的教堂多数破旧不堪,堂区环境极差,教友们的热情不是很高,信仰更是淡漠,早祷晚祷时教堂里的教友寥寥无几,堂区气氛冷冷清清。
初蒙召叫是新奇的、激动的、有热情的,觉得被圣神充满了,于是要为天主做点事,就会逢人去说“信天主好呀,你看看我,你也信吧,真的好呀。”真的好在哪,却说不了多少,这是感性信仰的特点。
由于他拜着很多神,对天主只是出于敬畏,并不真心依靠,进堂的热情自然也不高。每次去了也是三心二意,对于礼仪、圣经一窍不通,弥撒一结束就溜之大吉。2002年9月29日是个主日,妻子让孩子叫上他进堂。
不高的文化水平并没有影响他的写作热情,此后除了每天坚持学习圣经外,他还找出很多以前的“信德”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感受、已经堂区的活动,练习着写了几篇,寄到了“信德”。尽管没有一篇见报,他却毫不气馁。
我走进教堂对面的一户人家,询问教堂是否有看门的人,一个姑娘热情的告诉我说:“路南一户亮灯的人家是教友,你去那里问一下就知道了。”我只好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大门,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农妇打开门:“你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