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此有耐心,如此温柔,普通年轻男孩子是很少会这样的。他听了我的话,非常高兴,说,他不是神职人员,而是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最近他要扮演一个神父的角色,所以他一上车就开始扮演神父。
曾经希望他也热心,后来又为他的热心而担忧,但现在,她却为他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他是一个传道员,热心的传道员,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他劳累了一天就去那里休息,天晚了就去那里过夜(玛21:17),路过那里就回去吃饭(路10:38-42),因为在那里有他的朋友和他所爱的人(若11:3,5)。
他出生于一个偏僻的乡村。是一农妇的儿子。然后成长于另一个村庄。在那里作木匠直到三十岁。接下来约三年他是一位巡回的传道者。他从未写过书,也从未开过公司,没结过婚,更不可能有一个家。
他的离去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他是全世界“最老的小学生”。 据台湾中广网报道,肯尼亚农夫马鲁格已经当了曾祖父,他没有上过学,一辈子不识字。
后来,他长大了被征召为以色列的国防军,但是祖父不同意他去参军。希望他继续家族的传统,成为一个拉比。但是,他恳求祖父能够允许自己去参军。最后,祖父答应他可以去参军,但是同时也要完成拉比的教育。
他常怀念他童年时所流溢的那份慈爱;可惜于一八六四年三月他母亲便去世。几个月后他的父亲也相继去世。他未满六岁,已成为一个心灵饱受创伤的孤儿。幸好,有外祖父抚养了他和他的妹妹。
他在小学时就领洗奉了教,一直是热心教友。上高中时,他经常辅导初、小学的教友同学过好宗教活动。
我想,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也许比以往更加孤独和苦闷。我想他应该是个快乐而敏感的人。他洞悉万众的忧愁,又从他忧愁的目光中,感觉万众的欢乐。面对那些想试图谋害他和从不理解他的人,他总是一笑置之。
在参加耶稣会后的11年,他被派遣到中国传教。二战的爆发迫使他暂时停止了他的工作,战争结束后他就立刻又开始了全面的服务。后来,陆毅神父被囚禁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