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是来修德行,是来答复天主的召唤,不是来挑剔,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有毛病,而是彼此接纳、相互扶持,一起走圣召之路。
通过他们的分享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透过他们的见证一些圣言,比如:“你应当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雅2:8)”“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若13:34)向我显示他丰富的内涵,让我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
但愿这深沉的悲痛没有白费,而推动我们向前迈进,投入新的生活,并重新发现我们彼此需要、彼此亏欠,好使人类大家庭同心合力,重获新生」(《众位弟兄》,35)。没有人能自己拯救自己。我们都互相亏欠。
太多事情让我们彼此疏远,剥夺了那从起初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兄弟情谊。在访问兰佩杜萨岛(Lampedusa)期间,为了反制全球性的冷漠,我问了两个令人越来越感到迫切的问题:“你在哪里?”
同样的,今天,由于基督徒的发展,我们分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堂区、不同的教区,分布在世界各地,然而,我们依然属于一个“团体”,属于一个主耶稣基督的“奥体”,我们彼此都是主耶稣身上的“肢体”。
正义固然必要,但慈悲更强而有力,我们该当彼此以慈悲之心相待:彼此宽恕,知道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是罪人,都需要天主的慈悲。对我而言,这是一段关于慈悲的故事。(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人们应看到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各宗教信徒和团体不应彼此对立,而应相互支持,使各自的信仰更具包容性,因为造物主的世界远远大过人类的想象。
他说:当不同宗派的基督徒一同受苦、彼此陪伴、用友爱相互帮助时,他们就实现了拥有特殊功效的苦难大公运动、流血大公运动。它的功效不仅有益于苦难所发生的环境,而且凭籍诸圣相通功的力量,它也有益于整个教会。
教宗呼吁两位领袖要拿出勇气,以对话、谈判而不是暴力、冲突解决纷争,尊重彼此的协议及停止挑衅,回应以巴民众争取以对话达致和平的渴望。
耶稣临死前的最后三言,看起来好像是同时讲的,至少彼此相隔的时间很短很短。那三言即是:我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