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每当我们中有人要离开尘世时,耶稣都会回来。」祂说:「我必再来接你们。」这就是盼望。祂没有说:「不,你们不会受苦,什么事都没有。」相反地,祂说出真理:「我与你同在,这就是真理。
当年,这份神圣的不安感引领圣安多尼在尘世旅途中以言以行为天主的爱作见证」。教宗追忆圣安多尼的芳表,赞许他「与家庭、穷人和经济拮据的人共患难,对真理和正义充满热忱」。
游行途中神父三次高唱“基督之光”,大家齐唱“感谢天主”,提醒大家在尘世的生活中,要时刻跟随基督——世界之光——向着永生迈进。走进圣殿,人们陆续点燃手中的蜡烛,大家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高唱“阿肋路亚”!
透过祈祷的恩宠,耶稣尘世生活的每一时刻为我们都是现时的”。我们翻开《福音》,默想其中的那些奥迹,圣神就会引领我们临在于那里。“在《福音》中,每一页都有我们的席位。
教宗表示,这是个负面经验,它一方面“鞭策众人承认我们的尘世生命好似一段旅程,行走的男人和女人如同过客和外乡人,愿意减轻身上的行装和个人奢求”。另一方面“是与基督和与弟兄加强往来的大好时机”。
教宗说:「我们此刻处于尘世的候客厅,等著进入天国。」
伯多禄对我们的叮嘱则是要“摆脱一切形式的尘世安全感”,每天跟随耶稣。只有奋力做“上主的门徒、福音的谦逊仆人”,教会才能“与所有人交谈,成为我们当代人的陪伴者、亲近者和希望之地”。
其实真信仰并非只为祈福免祸,真信仰应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力求上进,讲求牺牲与奉献,勇于奋斗,尽人力而听天命,应脚踏尘世路,肩担古今愁。
这幅作品取意来自于《圣经·新约》中若望所写的“耶稣基督的默示录”的文本,意即耶稣基督的默示不是给人猜谜和带来恐惧,相反,是要人们意识到尘世生命的短暂,并对生命充满着智慧的喜乐与希望。
我们生活在此尘世,却要走天堂的道路,世俗的诱惑魔鬼的诡计,让我们很多次跌倒。当我们与三仇作战疲惫时,让我们都投奔到圣母台前,求她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安慰。来朝圣的人既能得这些恩典,同时也能得到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