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生活上从不讲究,十分简朴,可是在接济别人上,他却把自己当成是富人,慷慨大方———对修生的接济,对盖圣堂的捐献,对有困难人士的帮助,对穷人的周济从不嫌多,他常说:“我有何功德,衣食无忧!
如有人领洗时因为家庭有困难,身体有病或羡慕教友丰富多彩的团体生活,但由于没有系统地掌握教理、教义,一旦遇到不顺的事及世俗的诱惑,他们的信仰就容易动摇,甚至会放弃信仰。
当时8个孩子在教友家寄养,为了不影响教友的正常生活,经民政局同意,政府出资办起了这个教会慈善机构,目前有109个孩子,大部分是弃婴,有2个是家里困难养不起送来的,还有一个是父母双亡的孤儿。
冬天已过,春天要来,在困难中蕴藏着新的希望,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救恩的时刻。这几年来,教区都以“家庭”为主题协助教友家庭重新发现家庭的重要。
这种基于信德的社群不仅为成员提供了归属感,更在面对外部困难时展现出强大的团结力量,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宗教社群迅速组织起来,为受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心理安慰等,这种行动的背后是信德激发的共同责任感和爱心
两千年前生活在人间的主耶稣知道我们人的有限和困难,祂给了我们后代的人一个更简易、更直接地“接到祂”、以及圣母玛利亚和圣若瑟的方法:“凡你们对我最小的兄弟(姊妹)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
愿复活的主使祂的光照耀那些迁徙者,以及那些在经济上正在度过一段困难时期的人,并在困苦的时候,赐给他们慰藉和希望。
这希望之歌的歌声贯穿你们所在的医疗服务机构里的病房及病床,并在爱中激发和鼓励“社会整体的参与合作”(《望德不叫人蒙羞》,11),在和谐中将之化为行动,即便有时候困难种种。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天主的光也在照耀然而,“真正的正义行为绝不在于解决令我们烦恼或不爽的事,而在于尝试改变自己,根据我们身边人的需求或困难来重新调整我们的期望”。
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玫瑰集》教内外人士知之者甚少;更因为文化背景的变迁,一般人阅读古诗词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教内神长教友,能解读《玫瑰集》的人也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