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的时候还和他们一起劳动,但是,后来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就只好陪他们在一起一边说话聊天,一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教宗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考虑到人的各种外在限制和减轻罪责的因素,在一个客观的罪恶处境之中,主体未必负有罪责,也不一定要承担全部的罪责,而且他们依然可以活在天主的恩宠内,依然有爱的能力,依然可在恩宠和爱德生活内成长
是出于爱,他们自我牺牲成为祭献,以便与主耶稣的祭献结合。我们信友的日常生活便是我们自愿的祝祷、奉献与牺牲。我们遵照教会的礼仪或自我的意向守斋、刻苦,是为了要将自己送给别人,给予、付出、牺牲。
(若20:25)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大博尔山上的伯多禄、去大马士革路上的扫禄那样幸运,于是他们的信心大打折扣,认为天主是虚无的。德肋撒修女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她也有一生中不断出现的“心灵黑夜”。
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样,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多言,便可获得垂允。你们不要跟他们一样,因为你们的父,在你们求祂以前,已知道你们需要什么。”
1994年8月1日加入大名主母会,1995年10月1日宣发初愿,2002年9月28日誓发终身圣愿。于2019年1月24日22:03因病去世,享年48岁。
村民必定认为天主生迪加尔神父的气,因此,他举行的弥撒会给他们带来危险。这位新铎的堂区成立只有五十年,信众约有五千,大多是第二、第三代教友。
他们先深入平山探访特困家居家探访、慰问和陪伴神学院周边的老人家们,把小耶稣的爱及在主内的平安和喜乐带给他们。
在看了几位宣讲福音的见证人后,我愿意在《福音的喜乐》宗座劝喻的灵感下,从四点来总结这一系列关于使徒热情教理讲授,我们在这个月庆祝了《福音的喜乐》颁布的十周年。
1932年她随意大利修女到蚌埠,1933年前往意大利修会学习,三年后加入乌苏拉会并发圣愿,取名玛利亚·若望·玛达肋纳,在意大利期间,曾蒙教宗比约十一世两度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