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和关怀是否只存在于我们的词典,或者我们都在努力使之成为现实。
每年过春节和教会大的瞻礼节日,两口子都买食品、糖果,看望有病的人和家庭困难的人。
我是一名初学修女,当我看到2005年2月15日“信德”上登载的许多主内的小弟弟小妹妹因经济贫困,而面临失学时,内心为之深深震动,今愿把父母给我的部分生活费与他们共享。
母亲出生在河北平山县一个老教友家庭,嫁给同样家境贫寒的父亲。父亲早逝后,母亲为养活7个儿女,常穿越崎岖不平的羊肠小径,到集上卖豆腐卖羊杂汤,受尽艰难。
天主果然助佑这个家徒四壁却充满依赖仰望的家庭,1662年,牛顿在大学二年级时曾写下如下祈祷:天主啊!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事业、爱情、家庭、金钱什么都不缺少的时候,许多人仍然感觉不到快乐,总觉得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灵魂的饥饿感、危机感,对真正幸福的渴望。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心真实的体验呢?
3、出身贫穷,安分守己,甘贫乐道,不贪分外之财。4、心理谦逊,有才德不想自己有才德,有功劳不觉自己有功劳,虚心谦下。在生活中,有的教友误认为神贫就是受穷,越穷越神贫。
在佘山服务人员指挥与疏导下,人流一拨又一拨地从石阶上拜苦路而上,8点20分左右,神父举着十字架,带领本堂区的近千人的朝圣队伍在服务人员的维护下随人流拜苦路而上,怀着忏悔与感恩之心,默想基督的泣血苦难之路,体验圣母妈妈撕心裂肺之痛
玛利亚‧依撒伯尔‧赫塞尔布拉德,瑞典人,1870年出生在一个信义会家庭,18岁时移民美国。後来得了一场病,病好後决定投身於医护事业,在美国一家医院照顾病人,并在那里认识了天主教信仰,领受圣洗圣事。
教宗接着谈到家庭、穷人和扞卫生命的议题。教宗说:生命应当始终被接纳和保护,从人受孕之初到自然死亡;我们众人蒙召尊重与呵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