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释说,这些贤士也许是一些研究天象的智者,但他们不是为知道未来而研究星象,他们更是为寻找能够指示人生活道路的真光。他们确信在受造物身上有天主的签名,人可以也应该去发现并辨认出天主的签名。
在祈祷中,教宗省思了《路加福音》福音中“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参阅:路十25-37)。教宗指出:“今天有多少弟兄姊妹的处境与比喻中的旅行者一样呢?好多啊!有多少人在路上被抢劫、被剥光、被殴打?
妻子阮德肋撒和我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信仰上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从未产生过分歧,历经风雨,一路走来,无怨无悔。在那信教有罪的年月,我们时刻牢记老裴神父的教导:把圣堂建在自己的心中。
从那以后,我一有时间就步行去教堂,因为教堂没多少教友,我就主动帮修女修士种菜,边询问了解天主教的道理。经过3年的探讨,我觉得天主教是个完整的宗教。
记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印度德肋撒修女曾讲过这样的一句话“爱心成就了信心,爱心与信心是分不开的”。这句朴实而又富有内涵的话语在这位用信心与爱心去服务最小兄弟的“爱心大使”身上得以完全的实现。
天主教会非常重视教友的善终,修女、教友出于爱德,陪伴临终者走到世上生命的最后一刻。本文作者近年在教会安老院服务,有丰富的临终关怀经验,下面是她陪伴两位临终者的经历,对陪伴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信仰通讯社专题报道中写道,司铎、修女和平信徒们做出了爱所有人、为所有人服务的福音见证;他们是希望与和平的标志,努力去减轻最弱势群体的痛苦、为权力遭到践踏的手无寸铁的弱势高声呐喊、揭露邪恶和不公。
(肋23:5-6)纪念以色列人在离开埃及的前一夜,天使击杀埃及地所有的长子,却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拯救了以色列各家。
祂正是出生在白冷城的偏远之地,而非市中心;祂生活的纳匝肋「名不见经传,是巴勒斯坦的冷门地点,《旧约》从未提到它」。「令人意想不到的加里肋亚」成了蒙选之地,天主国度在那里广受传扬。
在阿肋路亚的颂扬声中,在场众人收敛心神,聆听主的福音;在阿肋路亚的欢呼声中,教宗为祭台和复活蜡烛献香;在阿肋路亚的歌咏声中,领完圣体的天主子民静默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