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朝圣极大激发了教友们敬主爱人的热情,教友们表示,将以此次朝圣为契机,致力福传做一名合格的基督徒,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天主赐予的各样恩典。(高子敬)
我们行善助人,往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或者抱着一种积功德的心理,甚至以为,好事做的越多,死后必然在天堂享福。以行善为手段,避灾求福,基本上,也是一种功利思想。
教宗接见《愿祢受赞颂》三周年纪念国际会议的与会者(VaticanMedia)教宗方济各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靠诚实、勇气和责任感来达成,势力最强大、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尤其必须做到这点。」
为庆祝《愿祢受赞颂》通谕颁布5周年,普世教会日前举办了“愿祢受赞颂周”活动,并于5月24日当天开启了“特殊周年”。
祢加强了他们的快乐,扩大了他们的欢喜(九2)。我们方才听到的依撒意亚先知的话是多麽真实及切合时宜啊!
在这个社会中,『回报』这一观念非常普遍:父母养育子女,但实际上,他们期待子女在将来可以回报他们,尤其是指金钱和医护方面。这一点也成为很多年轻人进入修院的阻力,因为他们认为应该先将欠父母的债务偿还。
天主是金钱无法买得到的天主,天主是不求回报的天主,一切都无偿给予。我们无法回报天主,但是当我们宽恕弟兄姐妹时,我们就是在仿效祂”。教宗解释道,宽恕是基督徒的特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宽恕的人”。
我没能给予您什么,从未回报过什么,那就让我以全身心的奉献与牺牲来回报教区吧。在他的时代,我们教区的神父非常有限。他一位神父为了传教不辞辛苦、四处奔波,不甘心放弃任何一只上主所托付的小羊。
具体说,仁就是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并祝愿别人幸福;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怎样实践仁爱呢?孔子曾说过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当约伯在尘土与灰烬中听完天主的启示,最终发出“我知道祢事事都能,祢所有的计划,没有不实现的”(约42:1-2)的宣告时,这不仅是一个人在苦难后的幡然醒悟,更是对信仰核心的深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