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人在外表上显得心不在焉、冷漠和疏离,我们基督徒却知道在他们心中有一种对天主的渴望。
问题67:基督徒希望的根源是什么?在一个人们常常找不到理由去希望的时代,那些信赖圣经中的天主的人们比任何时代都更迫切地需要“给任何人答复(他们)所怀希望的理由”(伯前3:15)。
宗座促进基督徒合一委员会主席华尔特·卡斯珀枢机向这些基督宗派代表说:“我们已确认耶稣基督和天主圣三是我们的共同基础,正如我们的共同信条和首届合一大会提出的教义所表达的一样。”
WinTunKyi解释说,「由于克钦与掸邦有许多基督徒(天主教徒及浸信会),教会在此有着强大的存在。有三个直接受战争影响的教区:密支那、八莫和腊戌教区。
对教会来说,捍卫生命绝非一种意识型态,而是一个人性现实」;所有基督徒都蒙召参与其中,不仅因为他们是基督徒,更因为他们是人。
具体来说,为了见证教宗的这些言语,基督徒可以做些什么呢?塔格莱枢机对此表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枢机一直记得不同地方和不同世代的基督徒如何庆祝圣诞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可以看到基督徒的创造力。
教宗强调基督徒祈祷的另外一个特征,即:为所有的人转祷,为别人向天主求恩。特别是为伤害自己的人祈祷,是拥有一颗与天主仁慈相一致的慈悲之心。
教宗举出一些关怀的典范,首先是初期教会的基督徒,他们效法耶稣度彼此分享的生活,“让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并努力把他们的团体变成向人类各种境遇开放的款待之家,乐于承担起照顾最脆弱者的责任”。
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兴起的文化基督徒更是不吝鼓舞与提携。自1979年中国刚开放之际,他就开始来中国访问讲学,一直到他因年龄关係不便长途跋涉为止。
教宗方济各10月13日上午在保禄六世大厅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在要理讲授中继续以圣保禄宗徒的《迦拉达人书》为省思主题,这一次论述“基督徒的自由是普天下人获得释放的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