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为使天国临在於当下,我们必须让穷人、赤身露体的人、病人、坐监者拥有与我们同桌而坐的尊严,在我们中间感到宾至如归,好似回到了家里。
苦路延伸至「青年焦虑的面容」:有些青年「因为失学和缺乏体面工作,对未来不再抱持希望;有些青年坠入剥削、犯罪和虐待的网络,人生遭到吞噬;有些青年掉入死亡漩涡,吸毒、酗酒、卖淫、被贩运,丧失未来与当下;有些青年失去了梦想和创造的能力
因此,或许一开始我们期望对当下某些不安全因素作出回应,之后却有可能面临危险,退居于不复存在的过去或躲藏在一个假想的未来。对天主子民进行礼仪培育,其本质任务就是传播在礼仪中所体现的上主那鲜活奥秘的辉煌。
活在患得患失的担惊受怕中,还是泰然处之,过好当下的一刻,让自己无怨无悔,这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人都怕死,但总不会因为怕死,连生都不要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造化,是幸运。
眼下的社会,许多人只重视物质的拥有,而忽视精神的追求;注重现实的有浓重功利色彩的个人价值,而淡化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友爱和谐;只重视当下的满足,而忘却精神的饥渴……面对这种现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基督徒应该呼吁基督的博爱精神
教宗说,“青年不仅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更是当下,他们询问和探究,他们需要找到能使他们发挥自己所有才能及合乎尊严的道路;他们是一种潜能,用来播种并增进众人极为渴望的社交友谊”。
(若十五16)其重要性不仅关乎召叫,更攸关我们的当下和未来:『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作。』(若十五5)。」
教宗说:「在这全球流行病的当下,让我们继续为病人及其家属,并且为儿女在家的父母们同心祈祷。我格外渴望邀请你们为有关当局祈祷:他们必须作决策,有时必须为人民不满意的措施作定夺。但这是为了我们的益处。
这种忏悔者“依照当下的能力,真诚地恳求宽恕,并下定决心尽快办告解”。如此一来,“包括大罪在内都能获得罪赦”(参阅:《天主教教理》,1452号)。隐形又险恶的疾病如今威胁到全人类的性命。
自这里开始战争以来圣父就以许多方式帮助我们,在当下的疫情期间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