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方济各沙勿略的使徒热情,他至死渴望进入中国传福音;还有传教士主保小德兰的使徒热忱,她梦想着一个可以永远为世界做善事的天堂。他们都是教会所倡导的榜样。
值此圣母圣月,我们更该格外恭敬圣母,加倍祈祷,勤励实践圣母的劝谕,日行克己,多做补赎,借以赔补圣母无玷圣心因人类罪恶所受的凌辱与痛苦。
带着这样的痛苦,他去了医院,他被建议来参加教会聚会。」由于匿名酗酒者的支持,他设法协助他戒除酒瘾,而他留下了一个空白和生命意义的问题,都通过传教士给他的圣经获得答案。
教宗强调,「我们今天也要以天主的名义守护和平」,携手进入「友爱的方舟」,在世界的狂风暴雨中乘风破浪。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第一步是要「承认天主是唯一人类大家庭的起源」。
谁若明知是天主的旨意,而忍受不义的痛苦:这才是中悦天主的事(伯多禄前书2:19)。若天主的旨意要你们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恶而受苦更好。
神父、修女做什么工作是次要的,他们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见证,是彻底的见证,在世界上永远需要,特别在今日的世界!有鉴于此,司铎的职务真的需要扎实的神修基础。
进而学习如何带着爱忍受痛苦,教会宣讲伦理规条和罪,但是加勒度说:唯一的真罪是“不信、不希望和不爱”。在此,他修改了圣奥思定的名言“爱天主而行你所愿者”说:“不要忧虑你应做什么。应忧虑如何去爱。”
期间,一位残障院校的指导神师担当他的灵修导师,启发他服务残障者,让他了解到,「现实世界充斥着残障、被羞辱及抑郁的人」。
他说,耶稣教我们祈求的是,“不要按照我们的计划,却要承行祂对世界的旨意”。在《福音》的记载中,耶稣有时对别人的祈求“没有即刻”作出回答,而是“延后”。
有会士问道,教会此时的痛苦是什么,教宗答道,是“走回头路的诱惑”。教宗称这是一种“在思想上植入意识形态”,它不是一个普遍问题,而是有些国家内教会的特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