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常引用《玛窦福音》第25章的教导,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在生命终结时,我们将依照自己非常具体的行为受到审判。教宗呼吁我们关怀穷人、边缘者和各种受苦的人。
炼狱和地狱里的苦是一样的,只不过炼狱的苦是有终结的时候,而地狱的苦是永远的。在这一点上很多的神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但我们教会的传统是这样认为的。
但耶稣基督战胜了死亡,超越了死亡,死亡成了我们从现世生命进入永恒生命的门槛,因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改变,只有经过死亡才能进入到另一个生命的境界。
圣母玛利亚站立在十字架下再次想起天使向她宣告有关她圣子的喜讯:祂的王权没有终结(路一33)。然而,圣母在哥耳哥达山上看到这诺言被彻底否认:她的圣子有如强盗一般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
教宗认为,欧洲「已结束了教会内分门别派的时期」,但他希望欧洲也能终结「一种对他人,尤其是对天主关上大门的世俗精神,因为这种文化或政治体系显然不尊重那些向超性开放的态度,不够尊重人类」。
他们亦明白到,祈求圣神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借此呼求他们表达了要体验复活基督临在的深切渴望,因为耶稣许诺了,连升天后,祂要天天与他们在一起、直接今世终结。
在升天前夕,许诺自己神化的身体天天和世人同在,直到今世的终结。耶稣值得我们相信,相信耶稣的理由是:1.二十亿信徒的见证不可能有这么多疯子。在两千年之前,耶稣的十二位门徒并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
通过基督,我们知道自己不是走进深渊、虚无或死亡的寂静,而是前往福地途中的朝圣者,在旅途中,他是元始与终结。
其实,如果真的有神存在,那么一个人生命的真正过程,也许就不只是我们在世上的那么短短几十年;也许死亡就并不是生命真正的终结,也不是对一个生命最痛苦的惩罚。
她从不挑剔饮食,病重期间仍旧便饭充饥,开水解渴,直到生命终结。王素珍的一生有三大特点:一是特别温柔善良,一生中从未与人生过气、吵过架、顶过嘴。总是以让待人:让到不能让时,平平气依旧还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