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弥撒讲道中从《依撒意亚先知书》获取灵感,以“高山”、“登上”和“万民”3个词论述教会传教的意义,强调基督徒要怀著爱走向他人,因为传教“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份应奉献的恩典”。
他们之间窃窃私语说:“他不是耶稣,若瑟的儿子吗?我们不是认识他父亲和母亲的啊?那么他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若6:42))”他们这样在窃窃私语。我们留意他们说的那些话。
若我心偏于邪恶,请勿成全我; 不容我单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 不以爱上帝做我不爱人的藉口;不是为得祝福来跟随你; 不是只在教会中渴慕你……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着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造成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认为宽恕别人就是要去忘记别人曾经对自己所做的伤害,结果愈想忘记反而会更常想起,在这种认知之下,的确,不是不愿意,是真的做不到。于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教宗方济各访问兰佩杜萨岛的机缘下,本梵蒂冈电台采访了奥马尔,他说: 答:在教宗方济各的脸上、他的眼中散发出光芒,彷佛很久以前就认识我们;他好像在说:我不是基督信徒、我不是伊斯兰教徒、我不是科普特礼信徒
司铎是耶稣的跟随者,要心甘情愿,忠于基督,实践使命,而不是由于其他原因,不得以选择奉献生活。司铎追求简朴生活。不是衣衫褴褛,但要避免锦衣华服,因为那样不像耶稣,因为那样的司铎,教友不敢接近。
他使她的病情无可挽回,且她却选择宽恕,且她的宽恕并不肤浅,她说:宽恕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它是不断的来回摆荡,需要时间耐心的学习、涤除、释放。
可是假使我们发现旁人在说他人的不是,特别是在说自己或者自己家人、朋友的不是。我们的谴责又是何等刻薄啊,扪心自问,我们有哪个人能说自己从没说过他人的不是呢?也许还不止上百次呢!
事实上,耶稣留给我们的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套法律,更不是一系列行为准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信仰团体。我们跟随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面孔,他有性格,他有爱,他就是耶稣基督。
耶稣教导我们,问题不是用已经备好的处方来面对,信仰不是一张进度表,而是有待一起行进的“道路”。教宗于是阐述了教会的3个基本要素:聆听的谦卑、共事的特恩和舍弃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