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白自己是谁时,我们对人生的各种遭遇,对世事的潮起潮落,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作为基督徒,我们仍然处在一个充满诱惑,充满错谬的价值观为主流的世界上。我们的基督徒身份常常会被挑战,被抹黑,被误导。
当时正遇上兰顺恒神父在给慕道者讲课,兰神父一见王惠民,立时从讲台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并亲切地与他握手,这样的态度让王惠民出乎意料,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感动,他回忆说:当时我看到兰神父朴实又易接近,非常亲切。
刚开始,王惠勇反对这样的按摩,他说:一开始我不支持这种按摩服务,但当我看到有那么多人都痊愈了,看到他们的开心,我转变了态度。
但是1610年,利玛窦去世后,接任他的龙华民神父,却对利玛窦的思想和传教方法持有不同态度,他在接任中华耶稣会总会长后,极力主张废除天、上帝、天主等词,认为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中本有的神祗,因而对至高者产生误解
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认识到,是上主每天让“得救的人”加入到团体里,而不是靠人的说服努力。现在和那时一样吗?没有任何改变吗?宗徒们的经历就像是一个永远都有效的范例。
这就特别需要会士们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要有在主内的包容、谅解和接纳的态度,因为彼此有着太多的不同。
但王阳明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率军出征虽未如愿,但边界遭厄令他心涌怒潮。就在这一年,这位15岁的愣头愣脑的少年郎,单独深入居庸关作战略考察,时间达一月有余。
但后果还是要看他们自己对感应的态度。有的感应到祸事临头,就自觉地避而远之,终得脱险;但有的不相信感应的事真会发生,也就任水流花谢,听之任之。有的预感的事情就真的在预期里发生了。
在人民大学中学习,那种学术氛围、专家学者对于宗教如痴如醉的研究态度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教授们对宗教的研究比我们还要深,因为他们每个人研究的是一个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刻。
参礼者共同的姿势是参礼团体之各成员间合一的标记,表达并培养参礼者心灵的态度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