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格和非凡的德行表现在忍耐、淡看世俗、关注穷人、照顾青年、尊重长者这些方面。这些德行对当时欧洲各隐修院产生巨大的影响。
渐渐地,我们打听到小店有几家教友,为了照顾教友的信仰生活,当时分管南郊区的李建唐神父(今太原教区主教)借开政协会议的机会,在小店一户教友家做弥撒,户主叫闫福生,是1992年从晋源古城营搬到小店的,至此,
徒有繁茂枝叶的信德外在形式上,却要以实际行动——哀矜施舍、帮贫扶困、救苦助残、抚慰疾患、支持卑微、鼓舞弱小等善行的“果子”来彰显耶稣基督三令五申所强调的博爱精神,如此才能满全天父的心愿,还报他无微不至关心照顾栽培浇灌的深恩大爱
我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妈妈带着三个孩子还要照顾公婆,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后来我的爸爸和大哥先后脑子出了问题,都不能正常生活,家里的担子更加沉重。妈妈勤俭持家,照料一家人的生活。
所以他们在不断地传扬耶稣的福音,也在不断地为教会无私地服务,更是在生活中常常关怀、看望、照顾那些孤苦无依者。确实,我们真该需要静心问问自己,我们在信仰里是属于哪种态度的人呢?
进入修会后借着不断的学习和祈祷,我体验到天主原来是平易近人的,他像慈父一样照顾每一个人,甚至将我们刻在他的手掌上。在他眼中我们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
是的,是主对我们家的照顾,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虽然没有耀人的权势,也没有可夸口的财富,但全家人特别是父母的平平安安,就是主对我们家最好的恩赐,我还有何求啊!平安是福!主,我感谢你!
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觉得应该有更多人关注、照顾、陪伴他们,那时就想,有机会一定多为这些老人做些实事。
此时,杨神父杨官庄的侄子已迁至相邻的官庄店居住,见老神父归来,对老人很照顾。杨神父曾做过献县普济联合医院的董事长,村中人都知道神父有学问,对神父比较尊重,都来请神父给孩子起名。
他们之中的教友们需要照顾。过去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地的华侨教会大都是当地教区的海外华人司铎、港台两地教会的神职人员、曾经在华服务过的国籍修会传教士应邀担任其本堂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