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义神父鼓励教友们,“当以圣母为表率,做虔诚的基督徒,为堂区发展尽心竭力,让信仰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盛放。”神父的谆谆教诲,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教友们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众人心中为信仰奋斗的热情。
但我们也要看到,同样遭重创之后,基督新教却由解放初期的20万,发展到现在的3000万甚至更多,使我们感到汗颜。二是从领洗人数总数找原因。
在参与教会的礼仪或事业时,还是以被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总以为信仰只要满全法律就完成了,把教会的发展看作神职人员的事。也有受教会纷争的影响,不愿参与其中,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去过问教会的事务。
神父须有慈父般的心肠,善于听取于教友的意见,特别是在有关堂区建设和发展的大事上。切忌独断专行搞一言堂。神父的民主作风还体现在对堂区骨干教友的任用上。首先要有一双伯乐的慧眼,善于发现人才和大胆选用人才。
此时是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已有学生600人,为满足学生需求,又新建宿舍、理化教室、扩大操场,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文、理两科研究所也先后成立。并于是年开始正式招生。
主教首先代表三原教区4万信众向各位书画家、各级领导、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三原教区的历史发展概况,即一人一地一物。
8月18日,太原教区为了广传福音,提高锣鼓艺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会礼仪,并为扩大天主教锣鼓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不同教区的锣鼓团队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天音锣鼓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高春明老师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与各教区锣鼓团队的辛苦演练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学者围绕“利玛窦等在华传教的宗教理念”“利玛窦等传教士与江西南昌”“中国教会在华发展策略研究”“利玛窦与本地化”“相遇、对话与本地化实践”“教会本地化与中国化的域外视角”“译名及圣乐的本地化议题
也特别重视对圣召的培育和陶成,关心神哲学院、修女院和备修院的发展。自晋牧至今,神哲学院共培养毕业修生34位,目前大修院有17位在读修生,圣家会有3位初学修女,备修院有9位小修生。
当时献县教区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一年教友要增加数千名,传教神父大感缺乏,五位神父的祝圣,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象,加快了教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