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穷人环绕着,数百万只伸出乞求食物的手,他们不是乞求一种信仰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如何回答呢?龙基神父从《福音》的增饼奇迹中寻找答案,展开他的默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教会感到有必要投身教育领域,因为教会的福传使命也意味着把尊严还给穷人。教宗赞叹道:有多少基督徒、平信徒、度奉献生活的修士修女和司铎为教育事业、为儿童与青年教育,奉献了他们的一生。
我记得那些献仪,全都是肮脏的,都是从穷人那里偷来的。我不认识你。』耶稣将如此回答这些度双重生活,立恶表的人。」教宗指出,「双重生活的起源是跟随心中的慾望、罪宗,那些由原罪造成的创伤」。
那里有穷人、病人、罪人、麻风病人,他们全都在那里。耶稣在那里,因为祂在疾病面前会心神感伤,祂是一个善牧。一个善牧接近人,会心神感伤。
正因为人们的处境、视角不尽相同,那些相比之下差距较大的人一定会感到不舒服不好受,认为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自夸自赞,进而也会产生富家摆阔气势大,惹得穷人一阵骂的后果。
教宗表明,倘若缅甸不同宗教传统的领导人能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和平、救助穷人,以及传授真正的宗教和人性价值,就会是一个重大的希望标记。此外,青年的培育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我们不要害怕高声说:他们没有酒了;穷人的呼声教导我们要警惕那些使众多弟兄姐妹失去节日喜悦的新的剥削形式。教宗勉励道:我们要警惕那破坏生命与家庭的工作不稳定情况。
汉娜很快意识到,很多穷人生了病却身无分文,转而向堂区求助。这是50年代末,上主为她开路,叫她说服神父让护士进入教区,她说:没有洁净和温暖的病人最容易接受天主的圣言。
教宗提到他在这个国家的几项会晤活动说:“令我感动的是,我去探访德肋撒修会的修女们时,她们正与穷人在一起。这些女性合乎福音精神的温柔令我感动。这温柔源自祈祷和朝拜圣体。
教宗深知,阅读这封信的青年肯定都在心中听到大地和穷人悲苦至极的哀求声,他们声声呼求援助和责任心,乞求人们予以回应,而非转面不顾。青年乃是改变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