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以梅瑟和耶稣的诞生省思人类诞生的意义,前者“蒙天主拣选肩负解救以色列子民的任务”,后者是“救世主”,祂来到世界上“为完成天主的救赎计划”。他们的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预像和标记”。
对教会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幅度:耶稣的门徒团体实际上生来就是使徒,生来就是传教士,而不是劝人改教。
在耶稣之前,没有一个老师能像他一样,透过比喻来教导人。玛窦和路加为我们记载了许多耶稣为门徒和群众所讲的比喻。这些比喻显示,耶稣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人,他诉说人生活的方式显然深深吸引了他的听众。
主耶稣被称他为“拉比”及在他脸上“亲吻”的犹达斯,以三十块银币出卖,像羔羊般驯服被士兵们套上铁链牵着走了。
法利塞人和经师们窃窃私语说:“这个人交接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的举止受到经师和法利塞人的批评,因为他展示了一个他们不明白的仁慈,为他们来说,一个罪人永远是罪人,这样的人应被定罪、被拒绝、受凌辱,耶稣却接纳了罪人和税吏
人对自己错误的定位,人类世界观的狭隘,对科技过于的信赖与盲目地追求,让当代人进入了人是全能的、永恒的创造者的误区。有时一些基督徒也在各种学说和各种思想的误导中迷失了,不能辨认出何为真理?何谓学说?
的确,按教父奥力振、圣十字若望的解释,人的灵魂与天主第二位圣子的关系就是新娘与新郎的关系。
有一次,我听神父讲道,他说:请大家用一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们在祈祷或默想时,如果想到耶稣,他会以怎样的样貌浮现在你们的脑海中?他是否在儿童中露出一副微笑的面孔?或是被士兵鞭打痛楚的面孔?
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十多个本地及海外华人天主教平信徒团体,最近合作成立网上平台,有系统地发挥各自职能,以丰富使徒职务及让更多人认识信仰。
(梵蒂冈电台讯)为了屈辱而受屈辱是自虐狂,但为了福音而承受屈辱却使人肖似耶稣。这是教宗方济各4月17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讲道中强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