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举行耶稣苦难、圣死与复活的奥迹,不仅在纪念过去的历史,因为这些奥迹为今天的人仍然具有意义,人们同样能够从这些奥迹汲取生命的恩宠食粮。
我常领受祢,如同接受生命之食粮,聆听祢的语言: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身体,使祢的灵魂获得永恒的生命。看!我今在尔面前,我,是一个罪人。虽然我身体仍充满活力,但我内心深处,却已多次弥漫着永恒的死亡。
敬请注意,教会对于弥撒献仪的讲论:“弥撒献仪起源于教会初期,当时凡是参与弥撒的教友,都习惯携带饼和酒,其中一部分饼酒祝圣为圣体圣血,供参与弥撒者领受,其余未祝圣的饼酒,一部分分给穷人,一部分交给神职人员作为食粮
可以说是貌似基督,拒绝与他分享对救赎的神圣渴望,这样的司铎无法了解耶稣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作为众人灵魂的食粮的爱心。
一如我们需要食粮那样,我们也需要得到宽恕。每天如此。因为基督徒在祈祷时首先请求天主宽免他的罪债,即他的罪过。即使我们是完美的人,圣洁冰清,绝不会偏离圣善的生活,我们仍永远是亏欠天父一切的子女。
教宗谈到德肋撒修女,她清楚知道对食粮、兄弟情谊和对天主的渴望。她的一生依靠两个不可分割的支柱:即在圣体圣事和在穷人中降生成人的耶稣。德肋撒修女在圣体圣事和穷人中与耶稣相遇。
神父,我们感谢您,您是那个每天把耶稣的生命食粮喂食给我们的人,您是那个每天用主的圣言浇灌我们的人,您是那个洗净我罪,为我们插上属天翅膀的人;神父,我们感谢您,您是那个在我们生病时,为我们祈祷、给我们傅油的人
谈到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影响,教宗说,我们人人都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蒙召,凭著责任感、透明度和诚信履行我们的工作或使命”,因为“在天主的国度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粮且还有剩余,社会组织是基于贡献、分享和分施,而非占有
“在天主经中,我们也祈求最简单、日常生活中的恩典,即日用的食粮,也就是为健康、家庭和工作祈祷;同样,祈求在基督内生活所必需的圣体神粮;也祈求得到罪之赦,并使我们处于和平的关系之中;最后,祈求帮助我们免陷于诱惑并使我们摆脱一切邪恶
具体可行的作为是「与饥饿的人分享食粮,为正义而奋斗,扶持穷人,恢复他们的尊严」。教会该当走出去接近穷人,分享喜讯、陪伴并告诉他们,希望能从伤痛中萌生。这样的教会是多么美好又具有先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