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书籍与读者相遇,绘出原始路程。愿作为记忆而保存的知识能满足现时对我们的要求。愿历史与当下相遇,不仅对我们曾经的样貌,而且对我们可以成为的样貌开启新愿景。”
在慈善撒玛黎雅人比喻的启发下,该文件引导读者反省如何也在数字世界里推动“爱近人”的文化(参阅:路十29-37)。数字领域的革新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
以《我的奋斗》一书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挪威作家克瑙斯加尔是福瑟的学生,在书中他不吝对恩师福瑟的赞美,并详细描述了福瑟的作品对他的影响。约恩·福瑟于2012年成为天主教徒,当时他已经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
小朋友可以把这个故事当成寻找圣诞老公公的旅程,而成年读者能视之为更广义的隐喻,也就是圣诞节的象征,只不过核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寓意是要大家相信肉眼看不见或无法理解的事。”
第四、引述资料丰富,图表和统计数字贯穿全文,以详实的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直观呈现了各乡村教会教务及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论文的叙述建立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之上,大大增加了论证的力度。
接着他讲述了此次的收获,他说:“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了,写人物通讯应把握住现场感,吸引读者的兴趣;写新闻通讯,应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现场的细节,以此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他说,唯一不同之处是采用的方法,「本笃十六世的读者文化水平较高,并且可以连贯到拉辛格(Ratzinger)著作中所获得的文化启发」。
在我对面坐着一位中年男士,正在看《读者》杂志中一篇《百善孝为先》的文章。我也想看看,等他看完便问他:先生你好,是否可以将这本杂志借我看一下,我想看看这篇百善孝为先的故事。
有关这一阶段祝圣的更多新闻与相关报道以及评论等,请读者参考“国家宗教局网站”或兄弟的天主教网站以及社会相关网站。
傅铎摘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