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这样说:“耶稣在约旦河边表现出非常的谦逊,令我们回想到躺在马槽中的圣婴如何的贫穷和简朴,这预示了将来他在尘世生活即将结束前为门徒洗脚和忍受恐怖十字架苦刑时所怀的谦逊心情。”
礼仪第二篇读经取自马尔谷福音第十章第三十二到四十五节,内容是耶稣向门徒们预言自己将受难并复活,同时强调谁想要作头,就应该作衆人的奴仆,因爲耶稣不是来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为衆人的得救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这个本质以天主为核心,根植在祈祷上,并与上主的其他门徒共融。这样的共融受到与伯多禄继承人和全球主教团共融的保证。
在《福音》的其它章节中,耶稣坚持要求祂的门徒们培养一种祈祷的精神。教宗说:“祈祷必须坚持不懈,尤其不忘兄弟姐妹,在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发生困难时更应如此。
门徒们却以不同的方式行事,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的罢!”(路九16)。教宗强调,在基督信仰的思维中,我们拥有的一切,不论多少,唯有在给予的情况下才会结出果实。
然而,耶稣的门徒却经常表现出缺乏怜悯,面对饥饿的群众就是一例。他们实际上在说:“他们应自己想办法”。教宗说,“这是我们众人的普遍态度,我们宗教人士,甚至举行祭礼的人也如此”。
即使我们家庭的信仰非常深厚,却不总是能够完全接受福音的要求:“谁若不离开父母,不配做我的门徒”。
泰国天主教会也于2014年至2015年举行了特别禧年,庆祝阿瑜陀耶教务会议召开350周年,主题为“基督的门徒要活出新福传”。
教宗阐明,耶稣的询问是在触动门徒们的心灵,使他们有危机感,同时也“邀请他们起身行走,去发现那能给予和创造生命的真理”。耶稣的询问也“总是希望我们和我们团体的生命以一种无可比拟的喜乐得以更新”。
世界的神却与圣神相反,“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没有祈求天父使门徒们摆脱世界,而是保护他们免受世界之神的诱惑”,因为基督徒是在世界上生活。然而,我们如何晓得分辨圣神或世界的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