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见罗秉祥、江丕盛主编:《基督教思想与21世纪》,第367-39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在这封信中我切愿,也通过追忆我自己的修道院生涯,着重描摹出几点为陶成旅程甚为重要的几个思想。1。天主圣言谁若愿成为一名神父,就必须象圣保禄宗徒说的,他首先应是一位天主的人。
’我感慨万千,历史上的方济各亚西西与当今的教宗方济各彷佛是同一个人、一个思想,他们的形象不断在我脑海里重合又分开。
但是1610年,利玛窦去世后,接任他的龙华民神父,却对利玛窦的思想和传教方法持有不同态度,他在接任中华耶稣会总会长后,极力主张废除"天"、"上帝"、"天主
刘炎新神父一直非常重视文字福传,他曾在望德堂办过堂区通讯,有办通讯的经验,他的思想很有创意和前瞻性。因此,对于联合堂区通讯,他要求内容要配合时代和社会潮流,想方设法地以最新颖的理念来回应现代人的需要。
而他所思想与践行的,于今天的基督徒仍有话可说。
在本笃十六世的信中,已经直观到历史在前进和发展,人与人、民众与民众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背景在改变,思想组织也确实在改变,作为我们生活构成基础的概念阐述和社会形式的解释也在改变。
“好地”指人无条件的接受天国的道理,如果这道理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偏见,而完全接受天主的旨意。
他那时候的思想,可能在这些书籍及文化环境影响下,有很强的唯物史观,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后来也曾经告诉过我,他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没有灵魂。
(《神灭论》)他以唯物主义的思想,论证了形体是精神依附的主体,主体不在了,灵魂无所依附也就随之灭失了。为了使人们坚信不移他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论断,他把灵魂与肉体比喻为锋利与刀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