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使命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幅度:与天主修和、人类彼此修和,以及与受造界修和,它是与天主修和的一部分。
布洛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希望的主体”。在他看来,人不是其现存、不是他现有的各种属性,而是走向某种超越他现存的存在物。信仰的意义正是在这种超越中,表达了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关怀,并赋予了生命的希望。
其实,这是一个新尝试,是学术界和宗教界及环保界多年来尝试与中国社会相适应、回应人类新挑战、为社会人群做事实的一个成果。
不仅如此,基督的拯世救民理念充满了博爱精神,不仅没有人我之别,也力图打破敌我之界。也正因为如此,基督教对行善或作公益慈善事业,不求得到现实的回报,而上帝一定会记得他,并赏赐他的生命。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接纳的神学」;换句话说,应当「发展真切而诚恳的对话,和平地建设一个包容众人的友爱社会,并守护受造界」。
再者,有人期许教会,除了格外关怀青年和受造界以外,也要多关注穷人。
因此,迫切需要有保护共同家园和与受造界修和的全球性意识。最后,与会神长们谈到传播的议题。他们表示,教会的媒体应透过对原住民和农民的培育来加强对地区的认识。
这些议题包括照料受造界,我们的共同家园。“这个议题极其重要,我们确实必须携手合作,不仅是基督徒,也包括善心人士,让欧洲的复苏考虑到可持续性和能给未来世代造成的困难。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经济援助专注在那种无益于接纳受排斥者、提升卑微者、促进公益和照料受造界的工业补偿上,那会激起多大的愤怒啊!”
玛利亚以她“虽渺小却无限浩瀚”的“我在这里”使整个受造界因这喜悦而跳动,为救恩史上许多其它的“我在这里”,以及许多以信赖之情顺从上主旨意的人成了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