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耶稣治愈两个瞎子时,他用手抚摸他们的眼,他们的眼便开了,得见了光明(参玛9:29-30);同一福音中,当耶稣复活雅依洛的女儿时,他拿起女孩子的手,女孩子就起来了,获得了再生(参玛9:25);耶稣治愈癞病人时
人生就此改变的有彻夜陪伴耶稣的若望和安德肋、立刻成为新团体「磐石」的西满、因癞病痊癒而回头感谢耶稣的撒玛黎雅人,以及摸了耶稣的衣裳而血漏病得治癒的妇人。
实际上,“癞病立时脱离了他,他就洁净了”(42节)。这是耶稣对待遭受痛苦的人的风格:话少讲,而做具体的事情。
受到爱近人这感召的佛乐豪(RaoulFollereau),为照顾癞病患者奉献一生,除竭力倡导各种行动之外,更推动「世界癞病日」,扩及天涯海角。
当圣方济在平原上路遇麻风病人时,他开始意识到基督以癞病人的形象显示给他,他在癞病人身上看到了受苦的基督,体验到基督为我们所受的苦,于是曾经对癞病人嗤之以鼻的他,热情地拥抱、深情地口亲了癞病人。
首先是叙利亚的纳阿曼的鄙夷:他患了癞病,请求厄里叟先知予以治癒,但纳阿曼不屑这治癒的方法竟如此简朴。其次是纳匝肋居民的鄙夷:他们听见耶稣这位同乡的话,都嗤之以鼻。
这个法利塞人对耶稣任由罪妇所为的态度起了反感,不理解师傅怎麽能让社会上的一种癞病来污染自己。教宗解释说:这个法利塞人的态度是某种理解宗教的典型方式,认为天主与罪势不两立。
当天礼仪的两篇读经分别讲述了纳阿曼医治癞病过程中的气愤(参阅:列下五1-15),以及民众听完耶稣宣讲后的愤怒(参阅:路四24-30)。教宗指出,「愤怒是一种人性态度,却不出于善神」。
当耶稣触摸了癞病人时,他就立刻痊愈了。上主来临时并非总是同样的方式。没有天主进入我们生活的模式,不存在。一次这样、一次那样,但总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总是有我们与上主之间的相遇。
用今天的福音—耶稣洁净十个患癞病的人,只有一个来道谢,耶稣说:你的信德救了你。同样是姜阿姨的信德让主的奇迹在她身上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