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说:以上我对这篇福音所做的,就是默观祈祷:拿起福音书,阅读它,想象一下福音中的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把心中所想到的告诉耶稣。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增加望德,因为我们注视了耶稣。你们要做这样的默观祈祷。
记得刚进入实习期,即将毕业的那段时间,苦寻就业单位的场景,历历在目,好在我不是一个人走,有主的陪伴,即使累也不孤单。现在的事业,已不再是初期的低谷了,仰赖天父的大爱,一切都在他所安排的轨道上。
在进行领洗仪式之前,教宗本笃十六世带领信众重回约旦河的场景,他说:「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教育是透过见证。」洗者若翰证明了这点,他不要他的门徒跟随他,但为他们指出耶稣才是要跟随的真正导师。
根据文件记载,一条优惠渠道在欧洲建立起来,帮助受破坏的教会和遭战争蹂躏的人民… 答:的确如此,所敞开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波萨蒂说得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融史尚待书写。
每天看到这些散落在人间的天使,他们互助互爱的场景,脸上露出的喜乐面容,使我心中被喜乐充满着,感动着。我们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用自己狭窄的思维,用充满物欲的心去看他们。
我还参加了一次圣诞剧表演,场景布置得非常真实。
玫瑰经就是这样体现着天主救赎工程的完美链条:天主、天神、基督、玛利亚、若瑟、玛利亚的表姐、主的宗徒……各种要件,各种场景都在简短的经文中显现出来(如圣母拜访其表姐时的亲切氛围,圣神降临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这是我幼年时最美好的回忆,每年圣体瞻礼日举行迎圣体大游行的热烈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是辅祭儿童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约10岁左右。而今天,我已是白发苍苍,年届88岁的老人了。
龙基神父以这一幕场景来描述天主对人类苦难的态度。龙基神父指明,耶稣复活了;祂是生命的天主,祂关切玛达肋纳的悲伤。
教宗方济各非常喜爱慈悲父亲的主题,他最关注比喻中的最後两个场景。首先,父亲连小儿子的屈辱经历和忏悔告白都不想听,直接恢复他作为儿子的尊严,给他披上袍子,戴上戒指,穿上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