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着普世教会成员的身份,活出同道偕行的精神。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在聆听的阶段中陪伴各个堂区的生活。我们的目标是:激发“与人们相遇”的意愿。
三、同道偕行“教会时代由‘来到’而开始,就是说,由于圣神降临到聚集在耶路撒冷晚餐厅内的宗徒们与主之母玛利亚身上,开始了教会时代。”因此,“在教会开启同道偕行道路的时刻,更需要将一切建立在圣神内。”
这位总主教表示,一个走出危机的「转捩点」,或许会与「同道偕行之路」紧密相连;那是一条「真正容许不同精神一起进行分辨的道路」。
教会“此刻走在同道偕行的旅途中,这也是一种移动”。枢机最后说:“接纳尘世间的许多旅人,是在旅途中携手共进、走向天乡的一种方法。”
伯多禄大殿的礼仪,就是体现一个共融特征,同道偕行的特征。这是多元文化中的共融,这是在共同信仰中的共融,这是一个在共同牧人内的共融。这个声音,由一位中国人口里发出,含义格外深刻。
在过去一年内,教宗访问了蒙古和马赛,接下来又要迎接几项重大盛事,例如以同道偕行为主题的世界主教会议第二会期,以及禧年。
枢机的愿望是,加固合一的联系,走在同道偕行和对话的道路上,保持“共融”、推进使命。唯有如此,教会才能为人类带来希望,成为“基督的灯塔,爱与慈悲、怜悯、正义与包容的灯塔”。(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我们今天更愿意说,以“同道偕行”的态度。确实,这就是耶路撒冷会议上发生的事,涉及到强制要求外邦归化者遵守梅瑟的法律义务。
这是同道偕行进程的一个根本目标,且教会正以共融、参与及使命为宗旨来实现它。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是教会自我封闭;也不是像议会那样透过民主投票并根据人的喜好来决定是否值得信仰和实践。
解决之道在于持续深化“共议同行/同道偕行”(Synodality)的精神:1.深化与堂区及牧者的伙伴关系:基基团需自觉融入堂区整体规划,牧者则需给予信任、支持、适度的引导和必要的培育资源,建立畅通的沟通与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