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何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天主教爱心服务者的身影。
事实上,我们也常会犯前边那两个船员所犯的毛病,对别人的要求特别严格,将别人的缺失看得非常清楚,但却忘记了自己的疏漏与欠缺:你看某某,常常参与弥撒,领圣体,念玫瑰经,堂里有事却不见他的身影;你看某某,似乎非常热心
所以,在一些堂区,处处都可以看到青年人的身影,成为堂区神父的骄傲。青年是教会的未来,他们需要一份支持和信任,放心大胆地去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每逢教会大瞻礼,你在堂口总能看到他的身影:采访教友、邮发简报、编写见证信仰的生活快板等等。在他的推动下,教会报刊和各堂区简报已深入到陕西农村偏远堂区,为教友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教堂开放了,教友们又可以去教堂做弥撒恭领圣体了,母亲非常高兴,不管下雨下雪,教堂里都有母亲的身影,母亲每次去参与弥撒,总是穿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四大瞻礼,母亲更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把该穿的衣服都洗干净
有次我观察到他小解很久才出来,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先是向东搜寻,继而向西眺望,即使在这节骨眼,他也不愿放声大喊大叫,让我们子女没有颜面,站在陌生人群中,一副茫然失魂的样子,安静、耐心等子女们的出现,我终于了解他出门在外不愿如厕的原因
便急忙下楼,街灯下,朦胧的雨夜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原来是他——我很久未曾谋面的“青梅竹马”! 昏黄的灯光下,看得出,原本清秀俊朗的他,又多了几分温良谦逊的气质,看上去若磐石般稳重。
主耶稣,我愿意追随你,在我的生命中有你的身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你更爱我,风雨中有你与我同行……
麦田里,麦场上,西瓜地里处处留下了爷爷的身影。爷爷的吃苦耐劳有口皆碑,即使后来家境富裕起来,依然不顾年迈经常下地劳动。
明代的广东,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