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可以做大的奉献牺牲,抛家舍业,但团体内部关系上容易陷入斤斤计较的困境,甚至出现彼此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无法宽容接受的现象。
即便出现了人生的困难和危机,也能在在貌似混乱的情形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朴实率真。平静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
此名词在17世纪首次出现,之后藉盖郎惹神父的十五册巨著“礼仪年”传布开来。也有一些作者用“教会年”、“恩宠年”、“救恩年”等名称,古代与中世纪时更无一致的名称。
我们已经看到个别的不和谐因素出现,及其对它的成员所造成的伤害。
一、洗者若翰的名字在圣教会诵念的各种祷文中,常常出现一位圣人的名字:“圣若翰•保第斯大”。这里的“保第斯大”是拉丁文Baptista“洗者”的音译,即为主施洗者。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懂得了当一个人在性格上出现了缺陷的时候,最好的医治办法就是在信仰里寻求灵魂的洗礼。你明白我把你带到这里的缘故了吗?”“孩子,人总是应该有信仰的。只有有了信仰,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同时,他们也不认为天主的救恩会通过贫穷的只能奉献“鸽子”(肋12:8)的家庭而出现。其实,熟读圣经的人们应该记得先知的预言,“你们所寻求的上主,必要忽然进入祂的殿内”(拉3:1-4)。
其次、学习从信仰的视野,从永生的角度认识身边所出现的人、所发生的事件。我们的信仰,不只是学习“信仰的历史”,更是生活在“信仰的历史中”。
达味和撒乌耳的故事一直在人类社会中不断重复,在教会团体内重复,也在今天的中国教会中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不过,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宗座出缺期延长,以离罗马不远的维泰尔博(Viterbo)城选举教宗的著名事件达致顶峰。那是在1268年,18位枢机聚集在维泰尔博的教宗大楼选举新教宗,但很久都无法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