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又是设计教堂,又是联系建筑商,监督施工,请主教祝圣圣堂。
他们的青壮年时代是在没有圣堂的文革时期度过的。其中大多数人为信仰饱受磨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不能参与弥撒圣事。而如今他们饥渴的灵魂终于可以进堂领到圣餐了,自己却被疾病所困,又回到了半饥饿状态。
皮亚琴扎枢机在与本新闻网的访谈中解释说,“按照以往的规定,从11月1日至8日对所有在这期间前去墓地、圣堂或为亡者祈祷的信友施与全大赦,他们应诵念《天主经》和《信经》,这八日祈祷尤其以11月2日最为重要。
教宗说,“即使到了晚上,圣堂内空无一人,即使圣堂已经关门,那盏油灯仍然点燃着,继续燃烧:没有人看到它,它在上主前却是燃烧着”。因此,“是圣神在书写教会和世界的历史”。
其他青年也渐渐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1949年复活节那一天,七个青年获得了当时圣座大使龙卡利(AngeloGiuseppeRoncalli),也就是未来的若望廿三世教宗的许可,在团体祈祷的泰泽的圣堂承诺终生独身
整个圣堂爆满了!盛况空前。邹神父的父亲曾是天主教会的传道员,英年早逝。邹妈妈茹苦含辛地培育7个孩子的信仰,母兼父职将儿女们一一带大。她心中有个“梦”,希望小儿子邹智鸣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神父。
一位教友领袖对天亚社说,因为堂区没有圣堂,阮神父在他家里举行弥撒和听告解。他续说,他全家不久就会领洗,此举很可能会激励数以百计不活跃的教友重拾信仰。
这座主教座堂是维也纳最美丽的圣堂,堂内外参礼的人数达到1万5千人。弥撒结束,教宗又在圣堂前面的石阶上带领大家诵念三钟经。
11月3日,三届神学进修班学员及邀请部分教友近百余人来到北京教区神哲学院圣堂内参加避静,常务副院长致欢迎词,刘哲神父主持避静,他邀请在修院培训的外地的修女给讲课。一位修女主讲《祈祷与生活》。
三月初一正会那天正值主日,上午九点,圣堂举行了有堂区乐队和唱经班参加的大礼弥撒,观礼的教外朋友将教堂挤得水泄不通,但和我们一起有序的参与着弥撒礼仪,许多教外朋友要求神父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