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祈祷中显示了祂的身份和将爱的使命履行到底、听从父的旨意的决心。教宗说:基督将祂要被夺去的生命提前作了奉献,并且以这种方式在一个自由的举动下,将祂的暴死转换成对他人及为他人的自我奉献。
无论是修会团体或者个人圣召故事的生活点滴,都出自于天父的慈怀,为我们铺上了恩典之路迈向永恒的爱,并邀请我们发挥博爱的精神为天主最爱的小兄弟们服务。
圣咏第16篇以信德的宣誓结束﹐相信永生就是与天主圆满、奥秘的结合﹐完全地爱天主。今日社会对永生的认知却截然不同﹐以为永生就是消除死亡。
24个春秋、24个寒暑,正如你所信奉的这句话:爱主爱人是我做人的宗旨。每当我们想起这些,就会泪流不止。
实际上,许多圣人受人敬仰并不是因为他们成就了大事,而是因为他们传递了爱德,例如加尔各答的圣德肋撒。我们纪念她并不是因为她在世上开办了很多慈善中心,而是因为她俯身照顾路边的垂死之人,恢复他们的尊严。
而最该我们基督徒反思的是,在提倡爱天主于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的教堂门口,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冷酷场景?你们都起来跟我走吧。
正是他的无私大爱和彻底牺牲精神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心。
一、西方文化背景及信仰《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一种讲罪与爱的真理文化,也是讲生与死的人生文化。
同样,若想获得生命的永恒和天国的凯旋喜庆,也该具备相应的善行善功。很明显,善行善功不同于善心善念、善情善愿或善言,因为它是内在诸善的外现,是落实在行动上的善。
教宗阐明,「唯有在基督的复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才会在永恒的无限视野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