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韩国主教团生命委员会及生物伦理委员会协办的大会,经过两天的研讨和争论后,要把社会的“死亡文化”转化为“生命文化”。
河北省一所大学发起关爱残障儿童活动,邀请天主教开办的孤儿院的孩子们到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讲堂。孤残孩子首次在大学亮相,让修女们感到欣慰。
福音介绍西默盎是一位“正义虔诚”(参阅二25)的普通人,他受圣神的启示认出新生弱小的婴孩耶稣是救世主,看到了比生命更宝贵的恩典(参阅咏六十三4)。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传递。看,野外路旁那些卑贱的小草,无论周围的条件多么恶劣,决拦不住它们的生长。季节一到,总要匆匆忙忙撂下几粒种子,让下一代来年春天继续生长。它们始终没有辜负造物主的恩典。
教宗说,“我们就该这样准备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大的考验,即死亡。但在此之前还有些许一时的考验,有我们现时的十字架。我们为此恳求上主赐予知道在那里等待的恩宠,祂正是在那里施展救援”。
今天,这位法学士的提问,虽然是别有用心,怀着试探主耶稣的目的,然而,他的问题却是关于生命的“好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常常问的问题:“师父,法律中,哪条诫命是最大的?”
(梵蒂冈新闻网)「你们切莫满足于在电视机前虚度光阴,别相信生命是下一个有待下载的娱乐应用程序。」教宗方济各8月3日上午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对5千名参加欧洲童军聚会的青年如此劝勉道。
(训9:10)再不努力就没机会了,再也没有比努力生活、爱惜生命更值得我们去做了!看,兄弟们同居共处,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知道了“我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知道了“我是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是顺利与艰难,还是成功与失败,我们都会保持自己的精神面貌,都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作为基督徒,我的面容是怎么样的呢?
最近我在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上看到一份很好的答谢词。逝者是一位老教友,一生清贫,是原教会北桥普慈疗养院、现上海精神病防治分院的一名护士长。答谢词如下:尊敬的神父、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