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的谈判是帮助人们消除偏见:这是重返和平的决定性步骤。最后,还应说服大家都要放弃各自的利益、致力于公众利益。在这方面,基督信仰是很值得借鉴的、我们的信仰是十分有帮助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修士离开修院的原因之一,内心对教会产生了偏见而心理扭曲,父母又受其影响。还有一个女孩,在修女院一两年,也是在别人的诧异惋惜下离开,当有人问原因,便说修院比社会复杂等等。
但在具体个案中,这却容易令人产生偏见,对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道理显而易见,富二代并非个个都是恶魔,穷人也不代表天然正义。身份不决定一切,事实才是追问真相的前提。对此,媒体舆论早已有所反思。
教宗接着说:相信天主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偏见,接纳天主所启示的具体面容——纳匝肋人耶稣。信仰之路也通向承认祂,并藉着他人为祂服务! 谁没有像耶稣的本乡人一样对祂的人性愤怒填胸呢?
如果我们紧密地融入这一‘根源’,进入这爱的火炉,我们将真正变得一心一意,因为天主的爱焚毁了我们的自私、我们的偏见、我们内在和外在的分裂。天主的爱也焚毁了我们的罪过。
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我们则应在不断强化和坚定自己信仰的同时,还应胸怀坦荡地承受并宽容来自各方面的毁侮、欺凌与伤害,绝对不能针锋相对以恶报恶,如此才能将基督仁善宽厚的博爱精神映显出来,使周围人的仇视、偏见
教宗强调福音的谦逊,他说:「福音的谦逊懂得自我空虚,放下自己的习惯和偏见,聆听主教弟兄们并让天主充满自己;这谦逊使人不为了判断别人而伸手指指点点,而是为了扶助别人而伸出援手,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耶稣挑战了人的偏见和判断;祂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使玛窦能够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而开启一段新行程。教宗指出,教会的牧人必须小心谨慎,不可匆忙。他们有能力停下来看到人的内心深处,却不使别人觉得被判断。
神学争论伴随着偏见和冲突,宗教被利用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我们应祈祷,求主治癒我们的创伤和令我们看不到彼此观点的记忆。我们坚决抵拒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仇恨和暴行,尤其是以宗教名义施暴的行为。
我们是否具有彼此聆听的态度,谨防自己的偏见,留意聆听天主可能经由他人微弱的声音而向我们说话呢?或者我们只是留意自己对他人説话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