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宗徒向自己团体的弟兄姊妹分享了在大司祭和长老那里的遭遇,然后大家「同心合意」地祈祷。教宗强调,他们「并未停留于谨慎的措施」,而是热切祈祷,「让圣神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籍天主教神父司仁波从临川县来宜黄县城,一面发展教友,一面筹建天主教堂。
最後,教宗说:“作为司祭,他们已经体验过整个生存的共鸣,他们甚至承担了教友们在考验中所听到的控告和嘲笑:你的天主在哪里?如今,在现世旅途结束之後,他们已经抵达天乡。
您怀着对永生的坚定信心,延续了耶稣的生命,您在痛苦中见证了永恒,您是基督的大司祭,教会的忠仆,群羊的善牧。您接受牧职,肩担教区重任。教会的发展,人才的培育,都是您呕心沥血日思夜想的。
司祭和神学家们正确地解释了圣经,对于在哪里能找到默西亚的问题他们给贤士提供了指引,但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他们满足于那些他们所有的,不想再寻求了,他们想不到值得他们离开耶路撒冷的理由。
然而,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尽管传教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牧灵工作,本地司铎与主教的培育工作却未有进展,职是之故,基督宗教给人的印象不可救药般的地变成“欧洲的”。
改为本地语言的目的就是为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但同时这为主礼者也是一个挑战——要向教友们解释要庆祝的礼仪的意义。可是,如果没有在礼仪中与神相遇的经验,没有对基督奥迹的生活领悟,又怎能向教友们解释呢?
并于十月一日,在香港教区元朗圣伯多禄圣保禄堂举办了本地朝圣活动。十月一日的本地朝圣中,在俗会成员首先聚集在坚道嘉诺撒会院,欣赏一套有关会祖及嘉诺撒修会二百年简史的演示文稿。
为此,主教勉励本地教会团体更努力去栽培圣召。
在就职9个月后,他已经置身这一时代那些中心对话的中心位置:关于贫和富,关于公平和正义,关于透明性,关于现代性,关于全球化,关于女性的角色,关于婚姻的本质,关于权力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