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学生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一方面是学习理解别人,另一方面是学习表达自己。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做人”。
1986年吕守德走进了汉口备修院,然而从一个工作环境转入一个学习环境,从一个多年的工匠、生意人、老板,转变为一个学生,这给吕守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他说:当时我很不习惯,一点都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坐在教室里很不舒服
直到1980年代,宗教政策落实,翟德芬蒙主恩召,愿奉献终身,于是她找到了仍在坚守的两位老修女韩静珍与陈德英,在当时小巴拉盖本堂神父边振方的支持下,做了她们的初学生。1983年,翟德芬矢发初愿。
最后,他们决定免去魏一$9,000的学费,容许她只交$500就可以同其他学生一样在圣依那爵中学(St.Ignatius)享受全面的教育。
此外,发了暂愿的修女有位,目前还在培养的初学生和试读生共有位。一些已发愿的修女与神职人员一样,担负起了教区里的重要职务和牧灵工作(已发愿修女的名单附后)。
难民子女免费入学难民区在梧桐路老天主堂处设7所难童学校,招收了2000余名学生,难民子女均免费入学。另在九亩地阜春街设残老院,收容病残老人130余位。
当时把部分《圣经》翻译成蒙古文,教授学生拉丁文和希腊文,组织唱经班等。人们把在华的天主教称为也里可温教。方济各会在北京和泉州等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中间发展了约3万名天主教徒。
杰人生前,有许多学生及教友照料其生活,死后备极哀荣,已由教会土葬,此时因说不止返骨故乡。杰人前数年升胜蒙席,在教会中地位颇高,近二年始将教堂结束,不管教务。
1607年,利玛窦和学生徐光启共同完成的6册《几何原本》翻译本出版。此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评价了他的另外5本非科学性质的书籍。不同文化和科学交融之路常年的紧张和疲劳损害了他的身体。
1920年,英敛之又在香山设立静宜女学,后又设立辅仁社,教学生“学文”,宣传天主教。再后来,凭借自己巨大的社会声誉,再加上与美国的关系,英敛之在北京设立了公教大学,后改为辅仁大学,并出任第一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