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讲道内容是福音记载有关耶稣在约旦河接受若翰洗礼的事迹。教宗说,耶稣在约旦河接受若翰的洗礼,他以这个行动强调了以色列在等待默西亚的来到。
为能抵达真光、抵达驱散历史一切黑暗的太阳耶稣那里,我们需要一些比较接近我们的光,也就是一些反映出基督之光、照耀我们旅途的人士。可是有谁比玛利亚更光亮呢?
我为今年传教节撰写的文告,充分汲取了《默示录》中一段体现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话‘万民都要藉着祂的光行走(默21,24)’。这里所指的光是默西亚启示的、是彰显在教会面容上的天主之光。
开端祷词称默西亚为旭日,源自路加福音(1:78):“旭日由高天Oriensexalto向我们照耀”,是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9:1)的应验:“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到了一道皓光,光辉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们身上
他在1948年坐监时蒙受的迫害可以与初世纪基督信徒的遭遇相提并论。为了要他承认是人民的公敌,他连续39天被剥光衣服,蒙受侮辱,那时他已经是枢机了。他们甚至威胁要他这个样子去见年迈的母亲。
本次弥撒由方建平主教主礼,本堂郭光启神父和副本堂崔志军神父以及来自各堂口的34位神父共同献祭,举行了感恩弥撒。
最近两天,我们藉着教会礼仪省思洗者若翰的形象,他在福音中以见证者的身份出现。当天的《若望福音》继续阐明这个主题。
脱下鞋子光脚走了一程,路面上有飞鸟的大片羽毛,有熟透掉落的核桃,沿途成片的蓝莓,摘下熟了的放在嘴里,真的很甜。阴天正适合行走。奥修说“你们来来往往却无处可去。”
“为和平的每一份努力,都蕴含并要求为正义奋斗。没有正义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它既没有稳固的基础,也没有未来的前途。正义不是抽象或空想的。不!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想在一个偏远的乡村修建一座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堂谈何容易。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