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精神所包含的宽恕、恻隐、怜悯皆属福音喜讯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基督圣训的核心,所以耶稣在他的讲道中曾多次反复强调宽恕怜悯,更让我们永远以宽恕精神对待邻人、近人和所有亏欠、得罪、伤害自己的人。
教宗特别谈到了山中圣训,"耶稣指出了梅瑟律中的三大基本行动:施舍、祈祷和守斋。这也是传统上善度四旬期、回应'全心重返天主'邀请的指示"。
这确实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基督徒爱的凯歌,但却与坚定深邃和异常牢固的信德是分不开的,如果对天主圣言、基督的圣训稍有疑虑,都不会达到如此超越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必须终生不断奋斗的目标。
(格前10:31-33)我们必须将这些宝贵圣训铭刻在心而认真兑现,如此才能显示我们基督徒的超性大爱,才能证明我们愿意人人得救、人人获得永生的赎罪救世观、天国价值观。
他为了爱天主爱世人而甘冒风险,他的山中圣训更让人难以理解——“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
《德行“三性”》一文,告诉我们:“实际的德行并不在于无休止的口祷、常去各处朝圣或只说些高妙的理论,而在于脚踏实地地去敬主、爱人、克己、淑己、牺牲自我、无私付出、绝对承行天主的旨意和践行福音圣训。”
圣母访亲,美表永存,效其聪敏,兑现爱心;实践圣训,悲天悯人,乐于助人,分施救恩。圣母访亲,激励我们,亲友邻人,都该关心;解人忧困,见证福音,仁爱悲悯,深得人心。
我想,公公婆婆的故事就是如何爱天主的最好诠释,他们平凡、无华,却在行动中演绎了上爱天主,下爱世人的圣训。这就是我的公婆!
值得检讨的是,我们往往会背离圣训,而为吃喝穿戴、虚荣脸面、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图谋筹划费心焦虑,而将天主的旨意忘在九霄云外,那岂不是非常危险的事吗?
之後在关於生命食粮的圣训中,耶稣宣称: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若六35)。最後在帐棚节期间,耶稣宣布:谁若渴,到我这里来喝罢!(七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