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14:6)《读者》2013年17期在心里点一盏小灯文中说:十来年时间,我亲眼看着母亲所在的乡村教堂由十余间平房,百十来个信徒,发展到信徒数以千计,并建成一座拥有千人席位的大教堂。
教宗说:「我期许公教进行会走入人群、堂区、教区、国家、邻里、家庭、学校、职场、乡村和各自的生活环境。这些是人们作出决定并建设文化的地方。」
他的全职任务致力于更新,特别是魅力更新,为神父和宗教的退省,以及「乡村退省事工」。他于1991年3月回到克什米尔,继续他的工作分为三个层次:沉思的祈祷、魅力的更新和信仰的分享。
自从国际农发基金成立以来,圣座就投以关注:圣教宗保禄六世早在1964年就向世人发出这个重大呼吁,恳请成立一个基金,并且减少军备上的投资,增加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助,为乡村的基础建设等计划挹注资金。
此外,每年各修会的修女们深入乡村搞社会服务,这对福音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一个错落有序的田野村庄,跟北方的乡村没有多少区别,不同的是该村3000余村民均为天主教徒,这使我惊讶不止。
有不少关于分享的倡议,都是能力所及的:发展支援网络,促进团结的经济,欢迎移民,旅行(好能从内部了解其他文化和其他人类的境况),推动缔结姊妹城市、乡村或堂区,帮助有需要的人,利用新科技制造互相支援的连结…
据悉,大训堡堂区毗邻于218省道旁,距县城3华里,每日前来圣堂的游客较多,是交通要塞,在拥有1200人口的乡村,教友仅占三分之一,有着很好的福传契机和环境。
于是我们发起“收养教师”运动:我们做出起码的行动保障乡村、农村学校有教师。对这个运动有极热烈的回应。这个远景的另一个改变是集体收养,与传统上的个人收养一起进行,个人收养是一个人同一个孩子的关系。
他当了20几年本堂神父:先是指导司铎,然后在乡村的小堂区担任本堂神父。因此,牧灵工作、与人直接接触、传达福音讯息,也是他一生当中的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