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百里神父于1992年出版《中国基督徒史》,这部作品描述了中国基督教信仰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西安景教碑一直到20世纪的中国教会。中国基督徒将福音精神浸润于中国文化,不断寻找适宜的发展道路。
据研究人员统计,20世纪30年代时,35%的中国知识精英受的是教会教育,90%的护士是基督徒,70%的医院是教会医院。
他们都经历了20世纪的悲剧,但都没有被压倒。在他们身上,天主更强大,对人类救赎主和历史之主的耶稣基督的信德更强大;在他们身上,耶稣五伤所展示的天主慈悲也更强大,圣母母爱的关怀也更强大。
在网上看到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视频中一则很有趣的故事,伯多禄的继承人——教宗所在的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一次维修,维修人员偶然在大殿的下面发现了古罗马时期的墓穴
在视觉上,教堂建筑形体高大,风格与陕北城市及村镇的面貌迥异,它们凝结着城镇不同时空阶段的社会文化特征,是陕北在20世纪初期文明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因此应对遗留至今的教堂进行保护,使其成为陕北城市及村镇的文化历史记忆
太原教区的百年历史,也是整个中国教会历史的百年缩影,我们曾经历了20世纪初叶的黑暗与苦难,我们也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和磨难;我们还曾经历过许多前进道路上难以消逝的曲折与坎坷,我们也还曾经历过教区建设的辉煌与喜悦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梵蒂冈与中国曾就中国天主教主教任命问题进行过谈判。在教皇保罗二世时期,双方就互相承认主教做过非正式安排。
发展到19世纪、20世纪,藏书楼、印书馆、研究所、天文台、气象台都相继建立。在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建立了大学,而中小学则更加普及。
20世纪的考古学家在梵蒂冈伯多禄教堂的下面确实发现了一些坟墓,其中有一座刻有伯多禄的名字。教宗良(LeoI)的《讲道集》“普天率土,只有伯多禄一人在万民的蒙召中高居首位——领导使徒和教会的一切教父。
哈佛教授、社会活动家罗伯特·科尔斯与20世纪美国天主教工作者运动创立者和领袖多萝西·戴关系密切,在青年时期受戴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