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绝不叫人失望,意识形态、金钱和虚荣心只是虚假的希望。教宗的要理讲授以《圣咏》第115篇贯穿全文,阐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希望:一种是对天主怀有的希望;另一种则是信赖偶像,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制造出的神明。
教宗继续说:我们很容易蔑视自己在有难时才求天主的态度,视之为只是功利的祈祷,不完美的祈祷。但天主了解我们的软弱,知道我们想到祂是为了求祂帮助;天主怀着父亲般溺爱的微笑仁慈地垂允我们。
它只是单纯地捐献一点利润,却不去拥抱和碰触那些得到‘面包碎屑’的人。相反地,如果我们始终秉持分享的生活态度,即使只有五个饼、两条鱼也能让众人吃饱。
这只是件小事,没有人会发现的。你快做,快做啊!』人遂一点一滴陷入罪恶,陷於腐败之中。」教宗鼓励信友们随时「睁大眼睛」,祈求上主的助佑,「因为我们无法独力」克胜诱惑。
对我们而言,天主是一位伟大的朋友、盟友、父亲,只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然而,人更倾向於指望立即和偶然的利益,忘却甚至拒绝至高的财富,即天主的父爱。在这个孤儿时代,我们有必要感受到天主的父爱。
对天主,我们就是要听命如瞽,理解的去执行,不理解的也要去听从,不要问为什么,在天主那里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只是天主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天主要我们做的,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
他只是一个乞丐。这时连乞丐都说:大娘啊,别难为她了,这就够谢谢你们了!母亲却更加严厉地叫我将硬币拿起来,放在乞丐手心上。我只好从瓷缸里拿起那枚硬币,然后恭敬地放在乞丐的手心中。
或者我们只是留意自己对他人説话的声音?关於耶稣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米凯利尼神父阐明,一些学者认为耶稣知道将要临於祂身上的事。《玛窦福音》提到耶稣退避到荒野地方。
无论如何,天父的派遣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方式。最终结果是,死亡的苦果成为新的救赎方式。恶园户的比喻告诉我们,父亲派遣儿子去收果子时说:他们会敬重我的儿子(玛廿一37)。
最重要的是人,只有在最後才说他们所患的病,好像疾病只是一个意外,一件次要的事。这难道不是家庭氛围吗?医院总会让儿童感到害怕,因此我们的治癒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依赖医疗工作者向这些小病人传达的抚慰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