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它让我们祈求日用的食粮:这单纯却必要的祈求说明信仰不是一个与生活脱节、用来‘装饰’的问题,只有在所有其它需求都得到满足时才存在。更确切地说,祈祷是以生活本身作为开端。
至1851年7月,徐家汇天主堂(又称“小堂”,不是今天的圣依纳爵天主堂)举办开堂典礼的时候,“参加典礼的有主教4名,神父20余名、修道院士、徐汇公学学生及外国军官、外侨多人,场面非常热烈。”
“懂得最有价值的不是他们生活中拥有的东西,而是他们生活里的人。”“懂得把自己和别人攀比是不好的,比上不足比下总是有余。”“懂得富有的人不是他的财产最多,而是他对生活的要求最少。”
它不是一种政治性的变革,而是复活的主的临在,使我们的心变得“火热”(24:32)。基督“坐在天主的右边”。他在地上既没有宝座,也没有朝臣供他像显赫的君王一样凌驾其上,作威作福。
文字使孤立的人打开了深锁的门,走出去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他的痛苦和喜悦是可以与人分享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字就是那根脆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文化
正如我们人要舍弃自己的意愿来承行天主的旨意,这样我们才不是昨日的我,而是圣善的基督徒了。天主的教导和精神,都在圣经里面藏着。
参礼的教友和神父表示说:“今天的弥撒不是一场普通的弥撒,邢主教的讲话也不是一场普通的讲话。他是在发布动员令,他在吹响集结号,他在宣告新使命。
“咱们家里不是就只有一个电扇吗,妈妈?”孩子大声说。“还有一台,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放着。”她的脸有点红。“妈妈骗我,妈妈骗我,咱们就只有一个电扇,在床头放着,我还要扇呢!”孩子大嚷。“你知道什么!”
记得匝加利亚先知书(4:6)上云,上主要借则鲁巴贝耳的手为重建圣殿奠基,上主这样对则鲁巴贝耳(达味的后裔、默西亚的预像)说:“不是借权势,不是借能力,而是借我的神能。”
不是捐得最多的那个,是捐得最用心的那个。老修女离开的那天,是主日。她是在赶来参加弥撒,探访教友的路上,遭遇惨烈车祸去世的。陆陆续续,大家知道噩耗,也是第二天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