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生前目睹的分会,在美洲有26所;在欧洲原有38所。今日慈幼会的学术事业,从小学中学至大学,范围遍及工业、农业、各种手艺。传教及医药机构,不计其数,造福人类,确非浅鲜。
遣使会总会长闻讯后,立即从罗马捐款1万美元,协助在欧洲帮助购买口罩等物资。(今日凌晨,一批包含遣使会捐献的口罩和防护服从维也纳空运到了北京机场,清关手续还在进行中。
它不是教会礼仪上的必须品,而只是从德国传遍欧洲,又传遍各地的民间家庭习惯,以增加期待圣诞的气氛。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在法国和欧洲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们更愿意先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因篇幅所限,文章有删减)来源:Aleteia翻译及编辑:一点点
如此多的欧洲移民把基督信仰带到这片大陆,很快就扎下根,结出丰硕的果实(参主教会议后的宗座劝谕:《教会在大洋洲》,6号)。
我们巴西的诸多教区也像非洲和其它地区的许多国家敞开大门,有不少巴西的传教士在欧洲传教服务。我们很喜欢这件事,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教会朝这个方向前进,做他应该做的见证,则能够使自己、也使整个社会年轻化”。
于是一些传教士开始将天主经典翻译为中文,1629年艾儒略神父编著《弥撒祭义》二卷在福州刊印;1625年金尼阁神父在西安刊印《推历年瞻礼法》一卷,这一部适合基督徒的历法书,预告周年瞻礼,教会规定和斋期,同时标明中国阴历和欧洲阳历
经过考虑,这些捐款转交给了欧洲的熙笃会,让他们有机会在中国建立一个修道院。恰在此时,中国太行山区有一个杨姓家族,向教会捐出了一大块土地。于是,未来修院所在地就这么偶然确定,落在一个叫做杨家坪的地方。
教堂正面的钟楼足有三层楼高,村里一些老人的记忆里还有当年听到的圆润洪亮的钟声在回响,据说那三口大钟是历经风雨从欧洲运来,瞻礼、主日钟响,周围十里八村尽闻其声。可惜经文革浩劫,如今已不见踪影。
选民中欧洲五人、亚洲和拉丁美洲各三位、非洲和大洋洲各两位。这一次没有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新枢机,因为他们的数目已经很多,与去年持平(有一位墨西哥新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