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无论是深水基隆街的邓婆婆;柴湾渔湾的友哥、友姐;独力抚养儿子的新移民向太太;东涌的欧先生;向晴轩的梁女士,都是令我走到街头向市民争取支持的动力。”
这是日后蒲敏道神父与米理朋神父爱洒两岸三地,帮助当地麻风病患、残婴院及移民,尤其关心河北东南部地方教会的历史渊源及美好缘分。下面这张照片摄于1992年4月。
我們走到祭台前分享感恩聖宴,實在領受基督的體血。要在禮儀中宣布天主聖言,就必須承認基督親自臨在,並向我們說話,而且祂願意被人聆聽。」(《上主的話》,56)
自22到45岁他仅以吃水果为餐,45岁以后每天有乌鸦衔来面包给他充饥。他先后在旷野洞窟里住了90年,享寿113岁。与圣人同在旷野隐修的还有圣安当。
(参创40:5~19)第三天适逢法郎生日,法郎大宴群臣。司酒长真的官复原职,并与梦境一样,他将法郎的杯斟满美酒,并放在法郎的手中。司厨长却当场悬挂起来,如若瑟说的情景一样——飞鸟啄食,白骨一堆!
据说许多移民一到美国或其它发达国家,首先要找到宗教组织,因为宗教组织可以给人提供很多帮助,只要你承认是他们的兄弟姐妹,那么他们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现代发达社会的宗教虽然带有全民性的性质,但就其源头而言,宗教都经过由小众到大众的过程
-起来,并捍卫社会正义、真理与人权,保护受迫害者、穷人、弱势群体、社会上无法发声的人和移民。
但是,应该把他们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这是当务之急,否则国无宁日,移民潮的汹涌就是突出的一例。因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走笔至此,不禁感叹古人规定“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细思信然。
祈祷聚会完毕之后,我们十几二十个的工作人员便与华苏拉一起去餐听吃晚饭。我认识她有十几年,跟她相处了不少次,每次都有些新的朋友在场。
我们小店堂区是一个移民堂口,老教友只有一户,其余50多户都是移民来的教友。我们小店堂口加上杨家堡堂区一共200来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