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带给成人的另一件礼物是信赖和纯真的目光,全无恶意、虚伪以及使人心硬的生活污垢。教宗表示:儿童不是圆滑的人:他们感觉什麽就说什麽,看到什麽就说什麽,而且坦率说出。
(若21:19-22)在这段福音中,伯多禄的目光并没有注视天主,当他听到耶稣召叫的时候,却节外生枝地将目光转向了别人,他想弄明白若望和耶稣的关系。
还有些人目光不出自家的门,不关心外面发生的事。教宗说,这类人有眼却看不见,因为他没有用心去感受。世俗进入了他的心,麻痹了他的灵魂。
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仍坚持一种错误的生活,因为没有人愿意以不同的目光,以天主的目光注视他们;更好地说,没人愿意以天主的心,怀着希望注视他们。
在本质上,在与天主对话的根源上,存在一种无声的对话,犹如彼此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目光交汇:人与天主目光交汇,这就是祈祷。这样的祈祷永远不会沦为私密主义(intimismo)。
教宗对此表示,「偶像崇拜向来让人带著选择性的目光看待事情:它让你只看到好的一面,却忘记坏的一面。在这个例子中,以色列人想起餐桌的美味佳肴,却忘记那是奴隶的餐桌。
教宗强调,如果我们的目光“只停留在这些事件的叙述上,焦虑就会在我们内心占据上风”,因为今天也如福音段落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看到太阳昏暗,月亮不再发光,我们看到饥饿和贫困令许多弟兄姐妹难以忍受,我们看到战争的恐惧和的死亡
此外,我们也要走生态皈依的道路,「以新的目光看待生命」。教宗方济各在第53届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分五章阐述了以上的重点。
此外,与会者的目光自然也将落在为数众多的地理与生存边缘地带。它们如今撼动教会,比以往更强烈地敦促教会在传教和牧灵的皈依上前行,促使教会走出去,充满对天主的渴望和对人的关心。
与去年相比,新颖处在於,不再是厘清这些议题,看事情进行得如何,而是将目光放在评估上,从教会信德和使命的角度进行评估,并指出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