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位礼仪研究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强调,教会在加强宗教交流和本地化方向下,也要注意普世教会的立场,在依照民俗进行礼仪时,必须不能违反天主教基本信仰,更不是「伤风败俗」,应是「善良风俗」等原则。
它指出了基督信仰奥迹之间的密切联系,大公会议称之为了解公教信仰财富各个单一元素的平台。教宗回忆起他作为年轻的神学家亲自出席了大公会议,得以看到研究有关童贞玛利亚在救恩史上的角色这一主题的各种方式。
还有很多大家以前并不熟悉但是为教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信仰前驱,均在馆内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我知道,他现在只懂得赚钱,对信仰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兴趣。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教友中为数不少:有的教友活到六七十岁,没有办过一次神工,平时大瞻礼都以自己有事为由不去参加,更不用说主日了。
有一天他终于跨进了教堂大门,当看到神圣的教堂,看到祭台上的主耶稣好像在向他招手,他控制不住自己,双膝跪在天主台前……那个买鲜花的小姑娘成了他信仰的引路人,让他认识了两位热心教友
牛志仁自幼受到良好信仰熏陶,尤其是爷爷牛文秉的谆谆教诲使他受益终身。奶奶死后,爷爷将大部分家产献给了教会,辞去本村会长职务,到洞儿沟方济会作了助理会士,一生走遍全省传播福音,劝化教友无数。
她说:“我们每天看《圣经》、祈祷是和天主进行交流的过程,通过学习和祈祷,不仅坚定自己的信仰,感受天主的圣爱,也可以让我们好好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那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有些人,有了自己的信仰后,而甘愿往“低处走”。例如卢云神父,他为了追随基督,效法基督,相似基督,为了一个爱字,甘愿屈尊降贵地去服侍智障人士,直到离世。
从小在没有信仰的环境中长大,难免身心都会沾染一些社会恶习:叛逆、脾气暴躁、说话带脏字等等,更多的时候,在天主的诫命中是罪的东西,在教外人的的眼中看来,只不过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已,从不知道哪些是罪,哪些需要彻底的改正
尤其十年前回大陆探亲,见到母亲那种虔诚的信仰后,更使我感觉信仰是理性的产物这句话,其中可能有问题。母亲是一位标准的文盲,她从来没有进过学校,更没有时间去学习信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