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笃十六世以这首圣咏的比喻,对照耶稣死亡及复活的奥迹,他解释说:信友们经过黑暗,如同埋在地底的种子,是为结出丰硕果实而死去的麦子。
人的通病正像耶稣所指出的:只注视弟兄眼中的小刺而忽视自己眼中的大梁(玛7:3)。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教宗说:你们要注视耶稣,众牧人的牧者:今日世界需要向天主说话的人,好能谈论天主。只有这样,才能让救恩的圣言结出果实。最后,教宗将他的目光转向信德年。
教宗在圣母无原罪始胎瞻礼为我们开启了这样一个圣年,意在让我们恳求圣母以慈母甘怡的目光来怜视我们,我们都是罪人,极其软弱,我们需要悔改,我们迫切需要圣母的帮助,迫切需要天父的怜悯与慈悲,因此,教宗让我们在这圣年里,要不断地去注视耶稣基督
最后神父要求老年教友们,加强自己的信德,在身体越是不便、越是下滑的时候,越是要常常注视十字架上的耶稣,他三十三岁,正值壮年,但主耶稣他把自己完完全全交托给了天父。弥撒结束前,朱神父为老人们傅油、祝福。
实际上,天主圣言首先引导我们转向耶稣,更好地认识祂,效法祂,越来越肖似祂。圣言其次向我们启示:上主的确是赐予坚忍和安慰的天主(5节),祂永远忠信於祂对我们的爱。
天主与人之间的绝对鸿沟并非依靠理性可以超越,唯有注视那道成肉身的耶稣,凝望与渴望,爱慕与交付,转化与合一,如此,奥斯定才会说出“如果我们全然生活于天主,圣经都可以抛弃”的话来。
「耶稣将会在城外被钉死十字架上,高高悬在哥耳哥达上,被所有人注视谴责、嘲笑和讥讽。然而,就从那里、从十字架那棵生命新树,天主的力量将吸引一切到祂那儿。
注视耶稣治愈了许多病患的使命,教宗指出,「当一个人体会到自身脆弱和病痛时」,他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进而心情沉重,萌生隔阂感。
一、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缘由在这个比喻之前,记述了一个富少年错失救恩的事件。富少年自认为遵守了一切诫命,并愿意为善得永生,但当耶稣对他说:你若愿意是成全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