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冈道尔夫堡“愿祢受赞颂庄园”举行首台照料受造界弥撒,敦促众人聆听“大地”和“穷人的呐喊”。“唯有默观的视野才能改变我们与受造物的关系,使我们走出生态危机。”
灵修意义门徒的身份是羔羊般的谦逊、柔和、牺牲。世界对福音的信息充满敌意,门徒的传教要带着基督的温良与勇敢。训导意义这表明教会的使命不是建立在人力保障上,而是信赖天主的恩宠。这是殉道精神的根源。
《马尔谷福音》的第十章有如一部目光戏,完美的场景切换呈现出耶稣以及与祂对话之人的面部特写。教宗方济各借用电视的语言来凸显福音事迹中的细节,使他的省思更加详尽而深入。
(谷一37)教宗提到,在《福音》的一些章节中似乎正是耶稣的祈祷、祂与天父密切的关系在主导一切。革责玛尼山园的夜晚就是一例,在耶稣最后、最艰难的那段行程中,似乎找到了祂不断聆听天父的意义。
天主推翻人为的各种规则。教宗方济各7月8日主日在三钟经祈祷活动中如此表示。他指出,重复信仰的举动还不够,更要真正地跟随耶稣和祂的圣言。
向代表天主的祭台和向百姓身上洒血,是双方结盟的象征,“血”是生命的象征,因此在天主和他的百姓间的结盟是生命的结合。
基督徒蒙召在世界上广传耶稣对门徒们的反复叮嘱:“愿你们平安!”(参阅:若廿19-21)教宗引用他在金沙萨主持弥撒时说的话,指出门徒们蒙召“成为世界和平的良心”。
当天的《马尔谷福音》记述了耶稣派遣门徒们出外传教时给他们定下的明确规则: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麽也不要带:不要带食物,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在腰带里带铜钱。
3月6日上午,教宗和圣座各部会神长们在首场默想中省思伯多禄的宣认和耶稣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玛十六13-24)。米凯利尼神父的默想从每个人作出选择的准则谈起。
据梵蒂冈广播电台报道,教宗在讲道中强调了一名基督徒生活道路上的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记忆。复活的耶稣指示门徒们说先祂一步到加里肋亚去,在这里与上主第一次相遇。罗马主教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