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此行的访问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原住民:从4000名亚马逊各民族的成员,到小王子之家(HogarPrincipito)所招待的35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最後是在阿巴克托内(Apaktone)牧灵中心与这些原住民共进午餐
最后,本堂神父向教宗献上一小笔奉献金,那是每个四旬期主日为明爱会计划募集的款项,用以援助无家可归的人。
他说他饥饿、口渴、无衣蔽体、患病、坐监、无家可归。奉行慈善是犹太人的基本信条,是其他一切规约的基础,是犹太人的第二本能。犹太人认为世界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上的:学习、祈祷和慈善,其中慈善最为重要。
父亲的一生乐善好施、与人为善、任劳任怨,尽管自己吃不饱肚子,但只要有人上门乞讨他都会请他们坐在炕上吃饭、尽力帮助他们,甚至还收留无家可归的乞丐留宿。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把一生的精力,全部用在救助穷困、流浪、无家可归和有灾难的人,被称为大慈善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死后印度以国家元首的礼仪为她送葬,光荣了天主及圣教会,她是我们效法的最好榜样。
教宗举例说:“饥肠辘辘、无家可归的人,穿衣常是将就为能遮体。路上到处是这样的人,我们每天遇见他们。关于患病和坐监也是如此,众所周知何谓生病、犯错和付出代价。”
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玛哈城,有一位年轻的爱尔兰籍神父福拉乃甘,预计到长期战乱将会给美国人带来的灾难之一就是无家可归的孤儿问题,他在美国刚参战时就指出了流浪儿会随战争延长而增加。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外祖母觉得一支银髑也不值10元,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况且,这女人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非常可怜的人。于是外祖母给了她30元。
再看,这种解脱带来了多少的创伤、心碎和失落,又增加了多少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善良老人与无罪孩童!前不久,一对教友夫妇离了婚,膝下有一女儿,年方十六,读高中,成绩优异,并被学校视为“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