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传统同源于有血有肉的人类世界伊始,围绕着他们彼此身体上和感情上的互动,以对反省生命的“美善”为起点。它们遥远的历史渊源便可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我们知道,一只家猪若久居野外,它就会充满野性;一只猴子在人类的训练下,可以对主人惟命是从;一束鲜花若久插牛粪之上,就会削弱它的魅力……不同的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尚且这么大,更何况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呢?
父亲劳苦了一辈子,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晚年的幸福,他的生命就被划上了一道重重的休止符……死亡,对于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少年曾一度是那么的遥远,那么不可触摸。如今才发现生死之间仅仅是一线相隔。
人类正在不遗余力地蹂躏地球,长此以往,我们会生活在这里会感觉越来越不舒服,除非我们能让事情迅速往好的方向转化。从理论上说,人类应该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在地球上长久地生活下去。
信仰告诉我们,人肉身的生命来自父母,灵魂的生命来自天主。在生命的旅程中,肉身生命是有限的是物质的,所需求的也是有限的是物质的。
可另一方面哲人却告诉我们:随着生命的结束,其意义会变得“虚而又虚,万事皆虚。”
(若一4:8)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做一个连接,就会感受到天主是用爱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同样也用爱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生命。也就是说爱是宇宙万物所有生命的本源,同样也是生命的基本能源。
每一天,当看到被举起的生命之杯;每一次,当听到那朴实的肺腑之言;心里就会洋溢出一种别样的情怀。当细品“饼”“酒”的香甜,是那般爽心可口,沁人心脾,于是在那份别样的情怀里,更溢满融融暖意。
生命就这么脆弱吗?生活就这么没有希望吗?这几天在阅读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
我们无法判断冯翔对生命的沉思,但冯翔沉思的结果就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地震发生的时刻,人们才意识到人类的渺小,人性的脆弱,祈福上天。生命的价值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人类。